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周舍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周舍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周舍字升逸,汝南安城人,舍幼聰潁,既長,博學多通,尤精義理,善誦書,背文諷說,音韻清辯。起家齊太學博士,遷後軍行參軍。建武中,魏人吳包南歸,有儒學,尚書僕射江祏招包講。舍造坐,累折包,辭理遒逸,由是名為口辯。王亮為丹陽尹,聞而悅之,闢為主簿,政事多委焉。

高祖即位,博求異能之士。吏部尚書范雲重舍才器,言之於高祖,召拜尚書祠部郎。時天下草創,禮儀損益,多自捨出。時王亮得罪歸家,故人莫有至者,舍獨敦恩舊,及卒,身營殯葬,時人稱之。遷尚書吏部郎,太子右衛率,右衛將軍,雖居職屢徙,而常留省內,罕得休下。國史詔誥,儀體法律,軍旅謀謨,皆兼掌之。日夜侍上,預機密,二十餘年未嘗離左右。舍素辯給,與人泛論談謔,終日不絕口,而竟無一言漏泄機事,眾尤嘆服之。性儉素,衣服器用,居處床蓆,如布衣之貧者。每入官府雖廣廈華堂閨閣重邃舍居之則塵埃滿積以荻為鄣壞亦不營為右衛,母憂去職,服闋,除侍中,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員外散騎常侍、太子左衛率。頃之,加散騎常侍、本州大中正,遷太子詹事。

普通七年,南津獲武陵太守白渦書,許遺舍面錢百萬,津司以聞。雖書自外入,猶為有司所奏,舍坐免。遷右驍騎將軍,知太子詹事。以其年卒,時年五十六。上臨哭,哀慟左右。詔曰:「太子詹事、豫州大中正舍,奄至殞喪,側愴於懷。其學思堅明,志行開敏,劬勞機要,多歷歲年,才用未窮,彌可嗟慟。宜隆追遠,以旌善人。可賠侍中、護軍將軍,朝服一具,衣一襲,喪事隨由資給。諡日簡子。」明年,又詔曰:「故侍中、護軍將軍簡子舍,義該玄儒,博窮文史,奉親能孝,事君盡忠,歷掌機密,清貞自居。食不重味,身靡兼衣。終亡之日,內無妻妾,外無田宅,兩兒單貧,有過古烈。往者,南司白渦之劾,恐外議謂朕有私,致此黜免,追愧若人一介之善。外可量加褒異,以旌善人。」

譯文

周舍字升逸,汝南安成人。周舍小時候聰慧,長大以後,博學多識,尤其精通義理,擅長誦讀書籍,背誦文章立論辯說,音調清晰有辯才。出仕為齊朝太學博士,升任後軍行參軍。建武年間,魏國人吳包歸附南方,他有很高的儒學修養。尚書僕射江祐招吳包講授,周舍造訪就座,多次讓吳包折服,周舍說理剛健飄逸,因此有辯才之名。王亮擔任丹陽尹,聽說後很喜歡他,徵用為主簿,政事多託付給他。

高祖登位,廣泛尋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吏部尚書范雲很看重周舍的才華,把他推薦給了高祖,高祖徵召周舍為尚書祠部郎。當時新王朝剛建立,禮儀的增減,大多出自周舍。當時王亮獲罪回家,沒有一個老朋友去拜訪他,唯獨周舍重視舊日恩情,等到王亮去世時,周舍親自為他料理出殯安葬,當時的人都稱讚他。調任尚書吏部師、太子右衛率、右衛將軍,雖然擔任的職務屢次變更,但經常留在官署內,很少能休息回家,國史詔語,禮儀法律,軍事謀略,都由他兼管。周舍日夜傳奉皇帝,參與機密事務,二十多年不曾離開皇帝的身邊。周舍素來能言善辯,和別人談論開玩笑,終日不絕口,竟沒有一句話泄漏機密,眾人特別讚嘆佩服他。周捨生性節儉樸素,衣服器物,住處床蓆,如同百姓中的貧困者。每次進官府,即使是高大華麗的建築,內房層層,周舍居住後就積滿了灰塵。用荻草做遮擋物,壞了也不修葺。擔任右衛,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喪期滿,授任侍中,兼步兵校尉,沒有就職,又擔任員外散騎常待、太子左衛率。不久,又加授散騎常待、本州大中正,升任太子詹事。

普通七年,南津截獲武陵太守白渦的信件,許諾送給周舍一百萬錢的見面禮,官府將其上報給了朝延。雖然信件是從外面送進的,周舍還是被有關官員舉奏,他因此獲罪被免官,調任右驍騎將軍,執掌太子詹事事務,他在這一年去世,終年五十六歲。皇帝前往弔唁,哀傷感動身邊的人。下詔說:「太子詹事、豫州大中正周舍,突然去世,心中悲痛。他的學問思想堅定明確,志向品行通達明敏,為國家機要大事辛勞多年,才能還沒有充全施展,更令人嘆息悲傷。應該隆重地追念,來表彰好人。可追贈他為待中、護軍將軍,朝服一具,衣服一件,喪事花費依據情況供給。諡號叫簡子。」

第二年,又下詔說:「已故待中,護軍將軍簡子舍,義理貫通儒道,廣博窮盡文史,侍奉親人能孝順,傳奉君主能盡忠,多年掌管機密,以清廉忠貞要求自己。飲食沒有多餘的味道,身上沒有多餘的衣服。去世的時候,內沒有妻妾,外沒有田地住宅,兩個兒子孤單貧困,超過古代名人。往日,南司關於白渦的彈劾,恐怕外間議論我有私心,以致有廢黜免職的詔命,追憶有愧於他秋直的善行。外府可酌情加以褒獎,來表彰好人。」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