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夏侯詳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夏侯詳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夏侯詳,字叔業,譙郡人也。年十六,遭父艱,居喪哀毀。三年廬於墓,嘗有雀三足,飛來集其廬戶,眾咸異焉。服闋,刺史殷琰召補主簿。

宋泰始初,琰舉豫州叛,宋明帝遣輔國將軍劉勔討之,攻守連月,人情危懼,將請救於魏。詳說琰曰:「今日之舉,本效忠節;若社稷有奉,便歸身朝廷,何可屈身北面異域。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軍未測去就,懼有異圖。今若遣使歸款,必厚相慰納,豈止免罪而已。若謂不然,請充一介。「琰許之。詳見勔曰:「將軍嚴圍峭壘,矢刃如霜,城內愚徒,實同困獸,士庶懼誅,咸欲投魏。仆所以逾城歸德,敢布腹心。願將軍弘曠盪之恩,垂霈然之惠,解圍退舍,則皆相率而至矣。「勔許之。即日琰及眾俱出,一州以全。

齊明帝為刺史,雅相器遇。及輔政,招令出都,將大用之。每引詳及鄉人裴叔業日夜與語,詳輒末略不酬。帝以問叔業,叔業告詳。詳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由此微有忤。出為征虜長史、義陽太守。

建武末,中兵參軍劉山陽先在州,山陽副潘紹欲謀作亂,詳偽呼紹議事,即於城門斬之,州府乃安。遷司州刺史,辭不之職。

高祖義兵起,詳與穎胄同創大舉。凡軍國大事,穎胄多決於詳。及高祖圍郢城未下,穎胄遣衛尉席闡文如高祖軍。詳獻議曰:「窮壁易守,攻取勢難;頓甲堅城,兵家所忌。誠宜大弘經略,詢納群言。軍主以下至於匹夫,皆令獻其所見,盡其所懷,擇善而從,選能而用,不以人廢言,不以多罔寡。又須量我眾力,度賊樵糧,窺彼人情,權其形勢。「高祖嘉納焉。

天監二年,抗表致仕,詔解侍中,進特進。三年,遷湘州刺史。詳善吏事,在州四載,為百姓所稱。州城南臨水有峻峰,舊老相傳,雲「刺史登此山輒被代。「因是歷政莫敢至。詳於其地起台榭,延僚屬,以表損挹之志。

六年,病卒,時年七十四。

譯文

夏侯詳字叔業,譙郡人。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他為父親守喪因過度悲哀而損傷身體。在服喪的三年時間裡,他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曾有三隻腳的麻雀飛來停在小屋的門上,大家都感到非常詫異。三年喪滿,刺史殷琰徵召他補主簿之職。

宋泰始初年,殷琰占據豫州反叛朝廷,宋明帝派遣輔國將軍劉勔前去討伐,雙方攻守連月,城內叛軍人情危懼,軍心動搖離散,殷琰打算向北魏求援。夏侯詳勸殷琰說:「我們現在的行動,本意是對皇室表示忠節;如果今天朝廷有人主持,就應該歸附朝廷,怎麼可以屈身投靠北方異族呢。而且現在北魏軍隊已接近淮河,全軍如果難測去就,怕會有反叛的圖謀。現在如果就派使者去表白我們的誠意,他們一定會高興地接納,豈止是免除死罪呢。如果不信,請讓我充任使者。」殷琰同意派他前去。夏侯詳見到劉勔後說:「將軍你嚴圍壁壘,矢刃如霜,我們城中守軍,實同困獸。軍民害怕將軍誅殺,都打算投降北魏。我現在之所以出得城來,向您坦露真誠的心意,只是希望將軍您能弘浩蕩之恩德,降霈然之恩惠,下令解圍退兵,那麼我們都會相繼前來歸降了。」劉勔答應了夏侯詳的條件。即日殷琰及其部將全都出城投降,全州的百姓得以保全。

齊明帝為刺史的時候,對他極為器重。等到齊明帝輔佐朝廷政務時,招令夏侯詳一同出城,準備重用他。明帝常常整日整夜跟夏侯詳及同鄉裴叔業一起談話, 夏侯詳卻表現得漫不經心,不予酬答。明帝就問叔業什麼原因,叔業將明帝的疑問告訴夏侯詳, 夏侯詳回答說:「不為福始,不為禍先。」因此明帝有點不悅。夏侯詳出為征虜長史、義陽太守。

齊建武末年,荊州中兵參軍劉山陽事先還在荊州,山陽的副將潘紹欲謀反,夏侯詳就假裝叫潘紹前來議事,在城門口斬了他,荊州各府因此得以安定。夏侯詳遷司州刺史,但他卻推辭而不去上任。

高祖發兵起義時,夏侯詳與蕭穎胄協助高祖同創大業。凡是軍國大事,穎胄多向夏侯詳求教。當高祖率軍圍攻郢城卻久攻不克時,穎胄派遣衛尉席闡文到高祖軍中。夏侯詳向高祖獻計說:「越是處境艱危的壁壘越容易堅守,而想攻取它卻很困難;駐兵攻取堅城乃是兵家之大忌。確實應該多加謀劃,廣泛詢問並採納大家的意見,規定軍主以下直至平民百姓,都把他們的見解獻上來,盡其所想,擇善而從,並且選用能人,不以人廢言,不以多罔寡。還需要正確估量自己的實力以及敵人的糧草儲備,窺探敵方的軍心民情,權衡雙方的形勢。」高祖表示讚許並採納了他的計謀。

天監二年, 夏侯詳上表朝廷,請求辭去官職,高祖頒詔解除他侍中之職,晉升為特進。天監三年遷為湘州刺史。夏侯詳善於處理政事,在湘州任職的四年時間裡,為老百姓所稱頌。湘州城南面臨水處有座險峻的山峰,古老的傳說說「刺史如果登上此山官職就會被取代」。因此歷任的官員都不敢到那兒去。夏侯詳卻命人在山上建造起亭台樓榭,延請僚屬,以表達自己謙虛退讓的志向。

天監六年, 夏侯詳生病去世,時年七十四歲。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