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沈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沈約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幼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能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興宗為郢州刺史,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嘗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入為尚書度支郎。

齊初為征虜記室,所奉之王,齊文惠太子也。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校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直入見,影斜方出。當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生平懶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寢。卿欲我夙興,可恆早入。」遷太子家令,後遷中書郎、黃門侍郎。時竟陵王亦招士,約與蘭陵蕭琛、琅邪王融、陳郡謝朓、南鄉范雲、樂安任昉等皆游焉,當世號為得人。明帝即位,進號輔國將軍,遷國子祭酒。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職,改授征虜將軍、南清河太守。

高祖在西邸與約游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將軍如故。時高祖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嘗扣其端,高祖默而不應。佗日又進曰:「今童兒牧豎,悉知齊祚已終,莫不雲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運之徵,永元以來,尤為彰著。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苟是歷數所至,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高祖曰:「吾方思之。」對曰:「公初杖兵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就,何所復思。昔武王伐紂,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違民意,亦無所思。公自至京邑,已移氣序,比於周武,遲速不同。若不早定大業,稽天人之望,脫有一人立異,便損威德。」高祖然之。

高祖受禪,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邑千戶,常侍如故。又拜約母謝為建昌國太夫人。奉策之日,右僕射范雲等二十餘人咸來致拜,朝野以為榮。天監二年,遭母憂,輿駕親出臨吊,以約年衰,不宜致毀,遣中書舍人斷客節哭。服闋,遷侍中、右光祿大夫,尋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

約性不飲酒,少嗜欲,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十二年,卒官,時年七十三。

譯文

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幼年意志堅定,愛好學習,晝夜不知疲倦。他的母親擔心他太勞苦而生病,常常減少給他點燈的油或滅掉他的燈。但是沈約把白天所誦讀的文章,在夜間進行背誦,於是他博通群書,善於寫文章。濟陽的蔡興宗聽說沈約的文才就與他交好。蔡興宗是郢州刺史,推薦沈約做了安西將軍府的外兵參軍,兼任記室。蔡興宗曾經對他的孩子們說:「沈記室是道德高尚的老師,你們應當很好地對待他。」後來,他入朝擔任了尚書度支郎。   

蕭齊初年,沈約擔任征虜將軍府記室,他所服務的王,是蕭齊的文惠太子蕭長懋。太子入居東宮時,沈約為太子步兵校尉,校理四部圖書。當時東宮士人很多,沈約特別受到文惠太子的寵幸,每次他上班時去見太子,到太陽西下了才出來。當時王侯到東宮,有的得不到允許不能進去,沈約每每把這事提出來向文惠太子進言。太子說:「我生平懶得起床,這您是知道的,有您和我談論,然後我才忘記了睡覺。您想讓我早早地起床,可以早些進來。」沈約升職為太子家令,後來又升為中書郎、黃門侍郎。那時竟陵王蕭子良也招納賢士,沈約與蘭陵的蕭琛、琅邪的王融、陳郡的謝眺、南鄉的范雲、樂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門下出入,當時社會上都說竟陵王得到了人才。齊明帝即位,沈約進號為輔國將軍,升遷為國子祭酒。永元二年,因母親年老,沈約上表請求解除職務,於是改授他為征虜將軍、南清河太守。  

梁高祖在西邸的時候,與沈約有老交情,建康城平定後,就推舉他為驃騎司馬,保留了原有的將軍封號。那時高祖的勳業已結束,天和人都覺得允當,沈約曾試探高祖是否有稱帝的心思,高祖默然不回答。另一天沈約又進言說:「現在小到兒童賤如牧人,都知道蕭齊的氣數已盡,沒有不說您是取代蕭齊的最恰當的人。天文和人事,表現出改朝換代的徵兆,自從永元年間以來,尤其明顯。天心不可違抗,人情不可失卻,假如是朝代更替的時間已經到來了,雖然想謙讓,也是不可能的。」高祖說:「我全面考慮一下。」沈約說:「大人您當初在樊、沔統兵,這時候就應該考慮,現在您已成就了王業,有什麼要再考慮的?過去武王伐紂,一進入商都,民眾就稱他為『我們的君主』,武王不違背民意,也沒有什麼考慮就接受了民眾的稱呼。大人您自從到了京城,已經改變了氣運,比起周武王來,只有時間上遲早的不同。若不早些確定稱帝的大業,體察天願人望,倘若有一個人有不同主張而立他人為帝,便有損您的威德。」高祖同意沈約的說法。   

高祖接受禪讓後,沈約任尚書僕射,封為建昌縣侯,食邑千戶,照舊擔任散騎常侍。又拜沈約的母親謝夫人為建昌國太夫人。捧着冊命文書的那一天,右僕射范雲等二十餘人都來拜賀,朝野都認為是榮耀的事。天監二年,沈約母親去世,皇上乘車駕親自出來弔唁。皇上認為沈約年老,不宜於過於哀傷,就派遣中書舍人去幫他回絕客人節制哭泣。守喪期滿,沈約升任為侍中、右光祿大夫,不久又升任為尚書令,兼任太子少傅。    沈約生性不飲酒,少有嗜好,雖然當時給他的待遇優厚,但是他居家仍節儉樸素。天監十二年,沈約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