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書·王僧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書·王僧辯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王僧辯,字君才,右衛將軍神念之子也。起家為湘東王左常侍。尋為新蔡太守,猶帶司馬,將軍如故。屬侯景反,王命僧辯總督舟師一萬,兼糧饋赴援。才至京都,宮城陷沒,天子蒙塵。僧辯與柳仲禮兄弟及趙伯超等,先屈膝於景,然後入朝。景悉收其軍實,而厚加綏撫。未幾,遣僧辯歸於竟陵,於是倍道兼行,西就世祖。世祖承制,以僧辯為領軍將軍。

及荊、湘疑貳,軍師失律,世祖又命僧辯及鮑泉統軍討之,分給兵糧,克日就道。時僧辨以竟陵部下猶未盡來,意欲待集,然後上頓。謂鮑泉曰:「我與君俱受命南討,而軍容若此,計將安之?」泉曰:「既稟廟算,驅率驍勇,事等沃雪,何所多慮。」僧辯曰:「不然。君之所言故是,文士之常談耳。河東少有武干,兵刃又強,新破軍師,養銳待敵,自非精兵一萬,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數經行陣,已遣召之,不久當及。雖期日有限,猶可重申,欲與卿共入言之,望相佐也。」泉曰:「成敗之舉,系此一行,遲速之宜,終當仰聽。」世祖性嚴忌,微聞其言,以為遷延不肯去,稍已含怒。及僧辯將入,謂泉曰:「我先發言,君可見系。」泉又許之。及見世祖,世祖迎問曰:「卿已辦乎?何日當發?」僧辯具對,如向所言。世祖大怒,按劍厲聲曰:「卿憚行邪!」因起入內。泉震怖失色,竟不敢言。須臾,遣左右數十人收僧辯。既至,謂曰:「卿拒命不行,是欲同賊,今唯有死耳。」僧辯對曰:「僧辯食祿既深,憂責實重,今日就戮,豈敢懷恨。但恨不見老母。」世祖因斫之,中其左髀,流血至地。僧辯悶絕,久之方蘇。即送付廷尉,並收其子侄,並皆系之。

會岳陽王軍襲江陵,人情搔擾,未知其備。世祖遣左右往獄,問計於僧辯,僧辯具陳方略,登即赦為城內都督。俄而岳陽奔退,而鮑泉力不能克長沙,世祖乃命僧辯代之。數泉以十罪,遣舍人羅重歡領齋仗①三百人,與僧辯俱發。既至,遣通泉云:「羅舍人被令,送王竟陵來。」泉甚愕然,顧左右曰:「得王竟陵助我經略,賊不足平。」俄而重歡齎令書先入,僧辯從齋仗繼進,泉方拂席,坐而待之。僧辯既入,背泉而坐,曰:「鮑郎,卿有罪,令旨使我鏁②卿,勿以故意見待。」因語重歡出令,泉即下地,鏁於床側。僧辯仍部分將帥,並力攻圍,遂平湘土。

譯文

王僧辯,字君才,是右衛將軍王神念的兒子。從家中徵召出來任湘東王左常侍。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馬之職,將軍之號不變。正遇上侯景反叛,湘東王命令王僧辯總督一萬水軍,帶着糧食給養赴援京城。剛到都城,宮城被攻陷,天子蒙塵受辱。王僧辯與柳仲禮兄弟以及趙伯超等人,先向侯景投降,然後入宮城朝見皇上。侯景把他們的軍器和糧食全部收繳,而對他們深加撫慰。沒過多久,侯景又派王僧辯回竟陵,王僧辯於是加倍趕路,日夜兼行,向西去投奔世祖。世祖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王僧辯為領軍將軍。

等到荊州刺史湘東王、湘州刺史河東王之間產生嫌隙,互生二心,軍隊無法統一指揮,世祖又命令王僧辯及鮑泉統領軍隊攻討他們,給足軍糧,約定日期出發。當時王僧辯因為竟陵部下沒有全部到達,打算等他們全部聚齊,然後集中前行。王僧辯對鮑泉說:「我與你一同接受命令南進征討,但軍隊陣容卻這樣不整齊,你的計謀將是什麼?」鮑泉說:「我們既然已經領受了朝廷對戰事的謀劃,率領驍勇的將士馳驅殺敵,形勢如同用熱水澆雪,還要多擔憂什麼?」王僧辯說:「你說的不對。你所說的,只不過是文士的老生常談而已。河東王年輕時就有用武的才略,武器裝備又很強,又剛剛打敗我們的軍隊,現正在養精蓄銳,等着我們去進攻,如果沒有一萬精兵,不足以戰勝他們。我所率領的竟陵將士,屢屢經歷戰陣,我已經派人把他們召來,不久將要趕到。雖然確定的日期已到,但還可以延緩出發的時間,我想和你一同入朝稟告這事,希望你幫助我說話。」

鮑泉說:「事情的成敗,全在於這次出兵,出發是遲是早,最終應當聽從大王的命令。」世祖生性苛嚴,又多猜忌,已經暗中得知他們的談話,於是認為他們拖延時日,不肯出發,已漸漸有怒意。王僧辯將要入朝的時候,對鮑泉說:「我先開始說,你可以接着我說。」鮑泉又答應了他。他們朝見世祖,世祖迎着他們問道:「你已經備辦好了嗎?將在哪一天出發?」王僧辯就把先前的話全向世祖說了。世祖非常生氣,摸着劍厲聲說:「你害怕出兵嗎?」說着就起身進入內堂。鮑泉震驚害怕,竟然不敢開口說話。一會兒,世祖派了數十名隨從出來收捕王僧辯。世祖自己出來後,對王僧辯說:「你抗拒命令,不肯出發,這就是想要和叛賊同心,現在只有死路一條罷了。」王僧辯回答說:「僧辯深受朝廷俸祿,責任實在重大,今日被殺,哪敢有什麼怨恨,只是遺憾沒有見着老母。」世祖就用劍砍斫王僧辯,擊中王僧辯的左髀,血一直流到地上。王僧辯昏死過去,過了很久才甦醒。世祖就把他送交廷尉,同時也收捕王僧辯的子侄,一起都關押起來。

正逢岳陽王的軍隊襲擊江陵,人心騷動不安,不知道怎麼防衛。世祖派自己的侍從去獄中,向王僧辯詢問防守的辦法,王僧辯全面陳述禦敵方略,王僧辯當時就被赦免,並被任為城內都督。不久岳陽王敗退,而鮑泉圍攻長沙,盡力攻打卻不能攻克,世祖於是命王僧辯取代鮑泉。列舉鮑泉的十條罪狀,派舍人羅重歡率領三百名禁軍中的精悍人員,與王僧辯一同出發。他們到達鮑泉處之後,先派人通報鮑泉說:「羅舍人受世祖之命,送王竟陵來。」鮑泉十分吃驚,對自己的侍從說:「得到王竟陵幫助我謀劃戰事,叛賊不堪一擊。」一會兒羅重歡拿着世祖的命令先進鮑泉的營帳,王僧辯率領禁軍隨後而進,鮑泉才拂拭座席以示迎接,然後又坐下來等他們發話。王僧辯進去以後,背對着鮑泉坐下來說:「鮑卿,你有罪,世祖命令我來拘捕你,你不要用以前的態度對待我。」他就告訴羅重歡拿出世祖的命令,鮑泉就從坐榻上下來,禁軍就在坐榻之側捆綁鮑泉。王僧辯接着部署軍力,調配將帥,全軍併力攻城,於是就平定了湘州。[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