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梁書·范述曾傳

梁書·范述曾傳出自《梁書》,此史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1]

目錄

原文

范述曾,字子玄,吳郡錢唐人也。幼好學,從餘杭呂道惠受五經,略通章句。道惠學徒常有百數,獨稱述曾曰:「此子必為王者師。」齊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時,高帝引遂曾為之師友。起家為宋晉熙王國侍郎。齊初,至南郡王國郎中令,遷尚書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帶開陽令。述曾為人謇諤,在宮多所諫爭,太子雖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竟陵王深相器重,號為「周舍」。時太子左衛率沈約亦以述曾方汲黯:以父母年老,乞還就養,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擊將軍,出為永嘉太守。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所部橫陽縣,山谷險峻,為逋逃所聚,前後二千石討捕莫能息。述曾下車,開示恩信,幾諸凶黨,襁負而出,編戶屬籍者二百餘家。自是商賈流通,居民安業。在郡勵志清白,不受饋遺,明帝聞甚嘉之,下詔褒美焉。征為游擊將軍。郡送故舊錢二十餘萬,述曾一無所受。始之郡,不將家屬;及還,吏無荷擔者。民無老少,皆出拜辭,號哭聞於數十里。

高祖踐阼,乃輕舟出詣闕,仍辭還東。高祖詔曰:「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齊世忠直奉主往蒞永嘉治身廉約宜加禮秩以厲清操。可太中大夫,賜絹二十匹。」述曾生平得奉祿,皆以分施。及老,遂壁立無所資。以天監八年卒,時年七十九。注《<易>文言》,著雜詩賦數十篇。

譯文

范述曾字子玄,是吳郡錢唐人。(他)從幼年開始就愛好學習,曾師從餘杭呂道惠學習《五經》,精通《五經》的經義解說。呂道惠的學生曾經有數百人,但他唯獨稱讚范述曾說:「這個人一定會成為帝王的老師。」齊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年幼時,齊高帝選拔范述曾任他們的師友。范述曾初出仕任宋晉熙王國侍郎。齊代初年,范述曾出任王國郎中令,遷任尚書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兼任開陽縣令。范述曾為人正直敢言,在宮中對很多事都敢於直言規勸,太子雖然不能全都採用,但也不怪罪他。竟陵王非常器重范述曾,稱他為「周舍」。當時太子左衛率沈約也拿范述曾和漢代的汲黯相提並論。因為父母年老,(范述曾)請求返回家鄉贍養父母,於是(朝廷)授任范述曾為中散大夫。

明帝登上帝位,范述曾被任命為游擊將軍,出京任永嘉太守。(范述曾)治政清廉公正,不崇尚用威嚴兇猛的辦法治理百姓,百姓感到安適。永嘉所屬的橫陽縣,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是逃亡的罪人聚集的地方,前兩任太守採用征討的辦法都沒能平定這地方。范述曾初一上任,就昭示恩德,申明信義,那些兇惡之徒,拖兒帶女從深山中出來,被編入戶籍成為良民百姓的共有二百餘家。從此之後,這地方商人往來通行無阻,百姓安居樂業。范述曾在永嘉郡任職時,努力保持清正廉潔的操守,不接受饋贈,明帝聽說(范述曾的事跡),很是讚賞,下詔褒揚他。(范述曾)又被徵調為游擊將軍。范述曾離開永嘉郡的時候,郡中按舊例送給離任太守二十餘萬錢幣,他一分也沒有接受。(范述曾)剛到郡中上任的時候,不帶家屬,到離郡回京的時候,(他手下的)吏員(依然行李簡單)沒有誰的行李需要用擔子挑的。百姓無論老少,都出來拜辭(范述曾),挽留太守的哭聲在數十里外都能聽到。

高祖登上帝位,(范述曾)就乘坐小船離開家鄉,到京城拜見高祖,接着辭別高祖東歸。高祖下詔說:「中散大夫范述曾,從前在齊代,忠實耿直事奉主上,他擔任永嘉太守時,清廉簡約,堅守高潔,應當加賜爵祿,用以激勵有高潔操守的人。應當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賞賜絹二十匹。」 范述曾一生得到的俸祿,都分別施贈給人。到他年老之時,已家徒四壁,沒有資產。范述曾在天監八年去世,死時七十九歲。范述曾為《<易>文言》作注,著有雜詩賦敷十篇。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學家。約生於梁末陳初,在八十歲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