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永安的電影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的圖片

內容簡介

這是梁永安的第一本《電影課》,為我們解讀了10部電影:《苔絲》《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細雪》《走出非洲》《卡薩布蘭卡》《羅生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千與千尋》《法國中尉的女人》。

電影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也是一種真正的全球化語言。它能穿透我們的眼睛直接抓住心靈。《傲慢與偏見》里最深的愛情,《小婦人》里獨立女性的求索,《細雪》里新世代的新生與殘缺……直到派與老虎帕克的告別,千尋在800萬神靈世界裡的沉淪與拯救。10部電影就是10個宇宙,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安頓的世界。

作者簡介

梁永安,著有後現代文化研究專著《重建總體性》,歷史小說《王莽》,傳記文學《那朵盛開的藏波羅花》,散文集《梁永安攝影散文選》《梁永安的愛情課》,文學評論《經典小說新讀》、《文學七日談》(合著),文化評論《梁永安:閱讀、遊歷和愛情》《工作之苦》《出了羅馬路條條——致當代青年》等;譯作有《大白鯨》;主編「與西方思想大師對話」叢書。

原文摘錄

《苔絲》裡面有些觀念性的東西,我們說判斷一個演員行不行,能不能承擔起這個電影來,最難承擔的是什麼?最難承擔的就是轉換性的環境,就像我們在生活里也是這樣,一個人他能不能經受巨大的轉變,轉變裡面可能包含着怒火,轉變裡面也可能包含着某種欣喜,某種痛苦,形形色色,人的一生潛在的感情都是在轉變里,在那個時刻他才能夠體現出來。對演員來說,一個演員自己的閱歷、生活經驗、心路歷程,這種體會不可能涵蓋這麼多,這種時候表演的能力、理解力就非常重要,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一些天分。這是金斯基在演《苔絲》時必須解決的問題。 像谷崎潤一郎這樣的作家,他繼承了日本文學的一種氣質 —— 物哀傳統。所謂的物哀,不是說讓人悲觀,而是讓珍惜。如果一個人是麻木的,櫻花開了他哈哈哈,櫻花落了他哈哈哈,下雨了他也是哈哈哈,整個心靈就像鋼鐵一樣,這樣的人他就沒有真正的生命,活得就像個大漏勺一樣,所有的苦所有的樂,都那麼粗拉拉地過去了。人就是在細膩之處,才體現出自己的不同。

書評

小時候三兩毛錢一張電影票,一到周末電影院場場爆滿;如今幾十塊一張電影票,一到節假日電影院依然場場爆滿。可見人們對電影的喜愛,一直在代代傳承着。

有一次,為了讓八旬老母親感受一下如今年輕人看的電影,我帶她去看了《X 戰警:天啟》。影片中奇形怪狀的變種人、莫名其妙的戰爭、驚心動魄的音樂,讓老母親全程抓緊我的手。影片結束走出影院,老人家抬頭看了看天空,長出一口氣說:總算回來了!

其實每次從電影院走出來,我也常常有去別人的世界轉了一圈兒的感覺,可細想又覺得不止於此,因為電影裡那個世界似乎不只是別人的,好像跟我自己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於是,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我們看電影究竟是想看什麼、又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聽說過梁永安教授在復旦開了十八年的「從小說到電影」課,很嚮往那個課堂,想聽聽教授如何講電影。於是,在看到這本《梁永安的電影課》時,我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拿了回來。


這本書精選了梁教授關於《苔絲》《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等10部電影的講稿,他以淵博的學識、豐富的人生經驗和睿智的哲學思考,對這些影片做了深度賞析,並告訴我們,每一部影片都有關於愛、欲望、自由、命運的選擇與決斷,也都離不開民族、文化、時代的宏大背景。

01 一個人的創作與一群人的創作

在這本書中,梁教授選取的10部電影,都取材於流傳甚廣的經典文學原著。小說與電影,是文化的兩種表現形式,表達的都是人類內心的追求,只不過,小說常常是作家一個人的創作,而電影則一定是一群人的創作。

在電影藝術背後,是一個龐大的文化產業,讓電影呈現出藝術效果的,除了演員和導演,還有幕後的攝影師、剪輯師、調度、音樂師等等一大群人的心血。這也意味着,電影必須要考慮市場、考慮觀眾、考慮投入產出比。

面對經典名著,導演們頂着名著的名氣與壓力,需要着實下足功夫,才有可能把經典小說轉換成經典電影大片。然而,觀眾們在看電影的時候,能看清楚影片中敘事手法、拍攝技巧的並不多,能真正讀懂影片背後深意的人就更少了。


在書中,梁教授將每部電影與原著小說都對了對比,兩兩碰撞,激起很多耀眼的火花,照亮了電影人在轉換過程的很多精心設計。於是覺得自己之前的電影是白看了,想着一定要重新去體會一次,方才對得住導演的用心良苦。

在梁教授的講稿中,我們還能清楚地認識到,小說與電影所表達的主題、情感和道德觀念等等,是在以文化的形式,折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揭示的是大時代下普通人的命運,而每個人自然都可能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

02 你消費的其實就是你自己

看電影時,我們的喜怒哀樂常常會跟隨人物和情節起起伏伏,忽而開懷大笑,忽而淚濕青衫,走出影院看到真實的天空與樹木,又會感覺是從別人的生活中回到了自己的世界。這是為什麼呢?

梁教授說:藝術就是藝術,它有高度的象徵性,意味着人生的某種處境。也就是說,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台詞甚至每一件道具,其實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心愿與追求是無法完成的,所以,人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失去自己渴望的東西,又在不知不覺中下調自己的底線以求心安。這樣的失去與放棄,讓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荒蕪的角落。

於是,一旦電影中經過設計的某句話、某個身影或某個畫面,在瞬間觸碰到了我們內心的那片荒蕪,那就沒有人會不為之怦然心動。所以,梁教授認為:我們看電影時,投放的是自己內在的喜怒哀樂,在生活里的各種焦慮以及內心的各種願望。


既然電影中那些撩撥心弦的畫面,一定是與我們的生命有某種鏈接的,那麼,如果我們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瞬間,在思考過程中與自己做坦誠的交流,並在思考過後賦予它積極的意義,那麼電影就是一個和自己對話的契機,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缺失,從而給生命裝上一副鎧甲。

這樣看來,從電影中看到什麼、悟到什麼就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這一切與當下的自己產生鏈接,從中發現人性的秘密,並為自己的人生解碼。我想,這也正是「一千個人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真正原因。

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看的電影。梁教授說,看電影,其實是在消費自己。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提高自己的觀影能力才提高每次消費的性價比,在難得的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發現內心的世界,釋放自己的情緒,實現自我的療愈。

03 用美好來抵抗歲月漫長

電影是一種真正的全球化語言,但它卻脫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當我們在看這些名著改編的電影時,越發能體會到,這些故事只有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中,才能凸顯出其價值。

比如在《傲慢與偏見》中,就有兩大非常重要的社會背景,一是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批士兵戰死美洲大陸,使得男人這種特殊資源很是稀缺;二是當時的法律規定女性對土地沒有繼續權。

在這種情況下,有着5個女兒沒有兒子的伊麗莎白的媽媽處心積慮、不擇手段要嫁女兒,就沒什麼難理解的了;而一開始拒絕高富帥達西、後來拒絕柯林斯牧師,伊麗莎白身上表現出的自尊、自愛與勇氣,自然也與現在姑娘們談戀愛做選擇有着完全不同的意義。

再比如在《卡薩布蘭卡》中,伊里沙和里克的情感經歷告訴我們,愛也可以是放棄。這雖然不同時人們要衝破險阻去實現愛情的觀念,然而,如果能夠明白當時戰爭帶來的亂世背景,便能理解愛情的另一個境界,也就能看懂影片中演員在離別時被克制的澎湃情感。


所以說,我們不能拿現代人的價值觀去衡量曾經的人與事,每一部影片,都值得我們把自己放到當時的年代時去沉浸體驗,唯有如此,才能發現《傲慢與偏見》里的深情,《小婦人》里的獨立,《細雪》里的新生,《千與千尋》里的拯救,《卡薩布蘭卡》里的追求……

唯有美好可抵抗歲月漫長。只有了解了故事與人物存在的時代,我們才能發現人性的善惡美醜;也只有看到了大背景下普通人與命運的抗爭,我們才能獲得修補內心荒蕪的力量。

寫在最後:

在這本叫《梁永安的電影課》的書中,梁教授講的其實並不是關於電影的技術,而是以電影為切入點,引導我們看到電影背後民族、文化、社會、時代等宏大的社會背景,以及愛情、婚姻、自由、命運等諸多人生課題。

正如梁教授所說:人生需要不變的天真與幼稚,而不是虛浮的風生水起。在人性與時代的對話與衝突中,電影正在用自己魅力無限的光與影,召喚着我們的天真與好奇、真誠與勇氣,讓我們獲得力量,去面對內心的自我,去承受生命的蒼茫。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