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葆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葆仁原圖鏈接2018-07/31/content_2673954.htm 圖片來源

梁葆仁先生(1844-1907),也是新昌清代十名進士中最末一位,彩煙鄉鍾澤(今回山鎮中宅)村人,出生於工商業家庭,自幼穎悟,被同族先生稱為吾族千里駒。

生平

16歲與本縣南鄉文人王秋潭訂忘年交。

18歲為新昌天姥寺撰寫重修募捐啟事,同年為南屏王氏夫婦撰八秩雙壽序,文譽鵲起,與本縣王秋潭、楊曉峰、梁翰生等結社華藏寺,其中與楊曉峰、梁翰生、盛松坡、趙愛吾並稱為煙山五俊,均以大器目之。後在彩煙鄉韓妃、下洲村執教。

25歲,其父病故,獨自赴省城杭州深造,遊學四大著名書院,在紫陽、敷文、崇文書院及詁經精舍讀書。在杭六年,文才大進,在讀書界小有名氣,被人稱為浙東才子。這時,湘軍首領彭玉麟適蒞杭,欲羅致門下,被其婉拒。

33歲,經鄉試中舉,後在天台文明書院、嵊縣芝山書院及本縣鼓山書院執教。

41歲,執掌剡之芝山書院,次年在彩煙鄉靈巖建造別墅,位於韓妃下洲間,讀書其中,後安家於此。又任彩煙梁氏修譜主稿、總理,提出修纂家譜原則,並撰寫人物傳、總論等三十餘篇。

43歲,上京會試,考中貢士,為中式貢士第146名。此後兩年,補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158名,朝考二等。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後即簽發湖北(總督衙門)報到候缺。之後,受張之洞委派辦理文案。所辦文案,文字典雅,文理深奧,深得張之洞賞識,稱其「深微奧折,胎息秦漢」。同時,在鄂兩湖、經心、漢陽、江夏、晴川等書院授業。在湖北期間,與晚清著名詞學家譚獻,清末民初才子、詩人、名士易順鼎,近代同光體詩派重鎮、清末民初著名詩人陳三立等均有交往。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湖廣總督張之洞正式向皇上推薦補授天門縣知縣。當時梁尚在京山縣唐心口堤岸領導搶修工程,又逢突降暴雨,山洪暴發,江堤潰決,其身先士卒,沉著應對,率鄉民抗洪搶險,以船拯救男女老少1200人,並設餅糜賑濟,穩定民心,解燃眉之急。同年8月正式赴任天門縣知縣,三個月內積案處理一清,幾近廢寢忘食,以至兩鬢漸白。同年10月,為興建堤防工程,原來預算需要八十萬緡銀兩之浩大工程,梁獨以二十五萬請,震驚當時,被張之洞心腹李紹遠密邀於月夜勘查工程項目,並被張暫調京山縣唐心口堤岸工程,全面負責工程施工和質量監督,竣工後尚節省一萬餘銀兩,被讚為「堤工第一」,名揚湖北全省,並在安陸等四縣推廣照辦。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56歲,鑑於其在湖北總督衙門及天門縣任內的卓越業績,被湖廣總督張之洞許為湖北第一好官。次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各地響應義和團起義,縣內教堂多處被焚毀,梁帶病竭力調停諸案,全力維持社會穩定。因政績顯著,被傳旨嘉獎。光緒皇帝特旨引見,賞四品禦翎,提升安徽候補道台。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58歲,根據湖北省內情形,參照原有奏摺,針砭時弊,撰《籌辦維新時政各條折議》(約6000多字)。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59歲,頒布「植桑法」,鼓勵鄉民植桑養蠶,為當地養蠶之始。同年,因病回鄉,在任調養,隱居於彩煙鄉下洲靈巖村。出資協辦知新學堂,並親撰《知新學堂記》,又吩咐其妻周氏將私房錢用於創辦道南小學,還叮囑其子岑生創辦鍾澤小學。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冬起,數歷寒暑,發動韓妃、下洲村鄉民200餘人,在韓妃江靈巖村前沙灘上,砍桑移果,去沙填土,圍灘造田,堪稱新昌早期大規模墾荒造田經營開發農業之先聲。

致仕歸隱後,添建「兩曲軒」,改名「止止山莊」,復營恩師東廬先生墓地,並置墓田六畝。建與耕堂,以紀念祖父芷齋公,建石韞祠,以紀念父親石韞公。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


61歲,卸任湖北天門縣知縣一職。同年,好友富陽夏震武主事幾次來新尋訪,欲邀其返朝任官,但均緣慳一面,遂留下書信。梁接信後,專門撰寫《答夏滌庵水部書》,言詞懇切,以示婉拒。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

62歲,回山大旱,梁葆仁從黃岩購米500石(約7萬5千餘斤)救濟鄉民。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十二月十一日(1907年1月24日)。

63歲,梁病逝於靈巖止止山莊家中,靈柩下葬於天台縣三州鎮車門灣墓地。是時,萬人送喪,自新昌縣彩煙鄉靈巖村至天台縣車門灣墓地,沿途各村均設壇祭祀,每戶村民家裡掛白,以示紀念。

梁葆仁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梁葆仁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