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千佛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梅州千佛塔 |
中文名;梅州千佛塔 地區;梅州 建造;965年 國家;中國 |
千佛塔坐落於梅州市東郊大東岩山頂,是為保護南漢文物千佛鐵塔而發展起來的女眾道場,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座寶塔建築堪稱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塔燈高照,稱謂是"嶺南明珠",前來朝禮者絡繹不絕。
千佛塔建於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塔分為七層,通高4.2米,呈四方形,塔底邊長1.6米,為生鐵鑄成,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合計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
為保護鐵塔,1991年12月3日在鐵塔上方新建一座千佛塔,整個佛塔用花崗石築砌而成,塔高九層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
佛塔二至八層牆內鑲嵌千尊漢白玉佛,九層供奉千尊鎏金銅佛,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三千佛塔"的藝術特色。[1]
基本簡介
千佛塔旅遊風景區位於梅城東郊,總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內有千佛塔、大東岩寺、油岩寺、普同塔院等景點。梅州千佛塔為南漢大寶八年(965)劉鋹時鑄造,是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之一。1991年經省主管部門批准,在東郊鄉龍豐山上新建石塔保護,成為塔中塔。新建石塔命名千佛寶塔,高九層36米,底層內寬6米,全部用花崗石塊砌築而成,結構精巧,宏偉壯觀。
梅州千佛鐵塔(原梅縣千佛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965),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塔高4.5米,底寬1.6米,四方形,七層。除首層和頂層外,每層的方隅下均有塔檐,寬十數厘米,檐角皆有栩栩而生的昂頭蟾蜍,是為系鈴之處。整個塔的造型極為精美。自二至六層,每面鑄有大小佛像250個,四面計為千佛。故名千佛塔。1989年6月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最初在東郊的修慧寺內,後因寺毀塔崩。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者輔將千佛塔移置於梅城東郊東山岌上。1935年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駐梅的黃任寰師長相商,出資修建護塔亭。70年代,梅縣地區鋼鐵廠擴大,將千佛鐵塔圍在廠內,遊人不便觀賞。1990年由地方人士將千佛塔遷建於梅城東郊的東南勝境,加以保護。
歷史沿革
千佛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當年坐鎮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遷於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
千佛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鐵塔日久損毀,清末本邑愛國詩人黃遵憲搜集鐵塔殘片,收藏於人境廬,作千佛塔歌並序,以紀其事。
1935年始,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黃任寰師長將鐵塔移於東山嶺上,建八角亭保護。
由於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遭受污染,損毀日重,加於遊人不便瞻觀,輿論紛紛呼籲加以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應梅州佛教協會邀請,從韶關雲門寺回歸鄉梓,在當年遠照法師發起籌建的普同塔院,協助弘揚佛法及擴建道場。
1990年春節,由明慧法師發起,在眾緣支持下,擇普同塔院後蓮花山頭,興建九層花崗石塔,保護文物。
這一善舉,得到當地梅州市人民政府及社會賢達的響應,旋即得到廣東省文物部門的批准「同意遷建,經費自籌」。
同年7月,由市、縣、區各級有關領導,佛門大德佛源大和尚、圓徹法師、海內外護法善信成立梅州千佛塔籌委會,由明慧法師負責,積極籌集資金,足跡遍及海內外,得到到華僑、港澳鄉賢熱心支持,佛教居士紛紛前來義務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將千佛鐵塔補鑄完善,遷入石塔底層保護,並續建三層塔台。
1994年1月千佛鐵塔移至石塔首層,成為塔中塔。鐵塔歷史悠久,為我國最早的千佛鐵塔之一。
1989年6月,千佛鐵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結構
千佛石塔是用花崗岩築砌而成,結構堅固,有防震、避雷、防風及現代照明設備。
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
第一層外牆有6尊護塔天王石雕像,正門為趙朴老題匾及對聯,二至八層塔身外牆共有32尊石雕佛像,內牆則浮雕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海內外大德題聯,九層供奉數千尊鎏金佛像,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
塔台周圍石欄雕刻着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第二層塔台、正門及兩側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獅,工藝精妙絕倫。
保護措施
1989年6月29日,千佛鐵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信息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東岩蓮花山頂千佛塔寺內
公交:乘6路公交車到崗背下車後步行。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梅州千佛塔—搜狗百科,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