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杜莎角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杜莎角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梅杜莎角龍(學名:Medusa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發現與命名

在1992年,美國蒙大拿州希爾縣的一個河谷發現一些角龍類的化石,最初的新聞報導認為這些化石屬於戟龍。化石交易公司Canada Fossil, Inc.獲得這些化石,並轉賣給克里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加拿大古生物學家Michael J. Ryan,他發現這些角龍類化石不屬於戟龍。在2003年,Michael J. Ryan在一篇論文提到「"Medusaceratops"」這個名稱,由於沒有經過正式的命名,當時是個非正式的無資格名稱[1]

在2007年,Michael J. Ryan將這些化石進行正式命名為亞伯達角龍,以化石發現處的亞伯達省為名。之後,他發現某些化石屬於開角龍亞科,不同於尖角龍亞科的亞伯達角龍。在2010年,Michael J. Ryan等人將其中的開角龍亞科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洛奇梅杜莎角龍M. lokii)。屬名意為「梅杜莎的有角面孔」,意指頭盾周圍的彎曲角狀物,類似梅杜莎的蛇髮;種名則是以北歐神話的惡作劇與變形神洛基為名,因為研究人員最初將牠們與亞伯達角龍的化石混淆[2]

體徵

梅杜莎角龍是種中型角龍類,身長估計接近六公尺,體重估計約兩噸。

目前僅發現兩個部分頂骨,也就是構成頭盾的主要骨頭,分別是正模標本(編號WDC DJR 001)、副模標本(編號WDC DJR 002),都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Judith River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7750萬年前,相當於晚白堊紀的中坎潘階

梅杜莎角龍的頭盾長而平坦,頭盾上端有三對頸盾緣骨突(Epoccipital),分別向兩側彎曲。最上方一對最大型、彎曲程度最明顯,延伸至第二對的一半長度,而其他兩對逐漸變小。第三對頸盾緣骨突幾乎接觸至鱗狀骨

種系發生學

Michael J. Ryan在命名梅杜莎角龍時,根據頭盾周圍沒有四個較小型的頸盾緣骨突,而尖角龍亞科具有這個典型特徵,因此將梅杜莎角龍歸類於角龍科開角龍亞科。梅杜莎角龍是生存年代較早的開角龍亞科恐龍,比羅氏開角龍的年代還早。因為梅杜莎角龍發現於北美洲北部,研究人員推測,開角龍亞科起源於北美洲北部,再遷徙、擴散到北美洲南部。

參考文獻

  1. Ryan, M.J., 2003, Taxonomy,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centrosaurine ceratopsids of the Campanian Western Interior Basin of North Americ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 Alberta, Canada, 578 pp.
  2. Ryan, Michael J.; Russell, Anthony P., and Hartman, Scott. (2010). "A New Chasmosaurine Ceratopsid from the Judith River Formation, Montana", In: Michael J. Ryan, Brenda J. Chinnery-Allgeier, and David A. Eberth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Horned Dinosaurs: The Royal Tyrrell Museum Ceratopsian Symposiu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656 pp. ISBN 0-253-35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