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茂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茂縣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中心,梅菉街道辦,地處鑒江下游東岸,鑒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匯合處,吳川市區東南部,是吳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吳川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梅菉地處低緯,南面瀕海,季風明顯,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秋季是主要的颱風季節。地質方面,著名的吳川—四會斷裂帶沿袂花江從梅菉西側通過,全街道共轄18個社區居委會,88個居民小組。[1]

概況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中心,梅菉街道辦,地處鑒江下游東岸,鑒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匯合處,吳川市區東南部,是吳川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吳川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吳川市梅菉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梅菉地處低緯,南面瀕海,季風明顯,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長青,秋季是主要的颱風季節。地質方面,著名的吳川-四會斷裂帶沿袂花江從梅菉西側通過。[2]

歷史沿革

梅菉,原為圩名,在梅菉頭,公元1621~1627年(明朝天啟年間)(一說為1594年)遷龍窖(即今梅菉向陽市場附近),統稱為梅菉圩。1926年梅菉劃為獨立市,下設康寧、義平、同德諸鎮。1932年設梅菉市管理局,隸屬民政廳。1947年為梅茂縣治,1951年合諸鎮為梅菉鎮。1952年為吳梅縣治。1953年為吳川縣治。1958年吳川與化縣合併為化州縣,梅菉劃為公社。1961年復吳川縣治,仍鎮制。1996年吳川撤縣建市,梅菉鎮改為梅菉街道,轄18個社區,2002年正式行使辦事處職能。

區域人口

全街道面積13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轄解放、梅嶺、新文、紅旗、東升、向陽、躍進、梅菉頭、梅山、永紅、廖山、梅北、城東、新城、城中、廬江、沿江、紅新等18個社區居委會,88個居民小組,全街道共有街道、自然村701條。2000年有36442戶,總人口117776人,其中男63001人,女54775人,城市人口104722人,農業人口13054人。2006年有46116戶,總人口129073,其中城市人口115343 人,農業人口13730人。[3]

經濟狀況

梅菉交通便利,輻射四向,國道325線依城而過,廣湛公路、梅化公路縱橫貫穿鎮內。東距廣州市405公里,西到湛江市65公里,北往茂名市55公里,南至南海3公里,又依託廣湛公路為幹線與該市各鎮公路連成網絡,四通八達。

梅菉自古以來就是雲、桂及廣東省南部土特產與外洋貨物的集散地,商業興旺繁榮,素有"小佛山"之稱。城內居民以手工業為主,20世紀70年代後,已發展為以服務性工商業為主的城鎮,由小手工業發展到多行業體系。工業有塑料製鞋、羽絨、造酒、製糖、鑄造、食品、皮革、網業、造紙等。1978年以後貫徹改革開放的經濟方針,鎮辦企業主要有梅菉玻璃廠、梅菉酒廠、梅菉彩印廠等。1981年梅菉廣豐、躍進等民營鞋廠率先開辦,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獨具梅菉特色製鞋基地與鞋業市場。2000年以來,梅菉工業、商業和樓宇經濟發展迅速,市場興旺。解放路、同德路是市區商業中心地帶,港豐購物廣場、愛家超市、同德城等大型商場在梅錄迅速崛起。2004年和2005年,梅菉街道經濟指標考核連續兩年在湛江地區所有街道中排名第一。90年代後,農業相對於工業、商業發展比較緩慢,耕地和魚塘面積逐年減少,主要農產品為薯類、花生、蔬菜。

2012年全街道完成工企業總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10%,新增企業74家。

發展壯大工企業。繼續加大扶持傳統特色工業的力度,積極有效地推進民營企業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全面壯大工業經濟總量。塑料鞋產業繼續保持比較明顯的集群優勢,月餅製造業初步形成產業規模,新增規模以上工業吳川市廣福三鞋業有限公司。年內完成工業產值20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規模工業企業總產值 13.02億元,增9.1%。

全面拓展第三產業。針對第三產業在我街道地處市區中心和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我們進一步改善了市區商貿環境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拓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轄區內商品流通活躍,市場興旺繁榮。商貿業、服務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發展態勢良好,第三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進一步增大。年內新增住宿餐飲限額以上企業吳川市金匯實業有限公司。轄區內共有工商個體戶5429家,年內新增859家。

抓好財稅征管和各項經濟。一是積極培植財稅創收。加大稅收的征管力度,堵塞稅收漏洞,增加財稅收入。今年全街道鎮級體制徵收9066萬元,鎮級財政一般預算入庫2004萬元。二是各項經濟良好運行。社保基金徵收和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有所增長。社保基金入庫16606萬元,比去年增長9.9%;固定資產投資額4.83億元,增長47.8%。

堅持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城區面貌有新改觀

市政項目的籌劃和建設穩健推進。充分發揮街道辦和居委會幹部的積極性,配合市政府致力於蓬吳線建設、濱江路拆遷、梅菉水閘、隔海河整治、同德城二期改造等的建設工作。二是城鄉清潔工程大力加強。投入8.5萬元,用於街道責任路段和6米以下路段和農貿市場的衛生治理。三是城區基礎設施有效改善。通過上級扶持和居民集資等途徑,投入資金近63萬元,鋪設了坡心嶺、塥塘一街、祖廟五巷、何屋底新村、黃竹尾村等硬底化道路共1.3公里。

堅持加強黨的建設工作,作風建設有新亮點

優化自身隊伍建設。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通過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的開展,不斷增強領導班子應對複雜局面、依法行政、總全局和領導街道科學發展的能力,建成了一個團結務實、朝氣蓬勃、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領導集體。同時,結合市第一書記掛點社區第一書記,社區第一書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社區黨組織建設、班子建設、隊伍建設、集體經濟建設,不斷更新學習載體,突出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大力補充新生力量,激發組織活力。年內全街道共發展新黨員36名;設立了街道黨代表工作室,先後接待來訪黨員群眾350多人次,為黨員群眾辦好事實事100多件;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充分發揮了網絡教育功能。三是嚴格按照《幹部任用條例》,公道正派地選好人用好人。2012年,在選拔任用幹部中,我們嚴格按照"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組織考察、黨工委領導班子集體討論票決、公示、任職"等程序提拔中層幹部1人,其中中層正職1人。四是落實離退休幹部政治、生活待遇。今年10月,街道再次擠出資金,為街道退休的居委會幹部購買了養老保險,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幹部工作的積極性。2012年,湛江市老乾工作現場會議在吳川舉行,我們梅菉街道漳州街社區作為離退休幹部"四就近"活動示範點,接受了湛江老乾局領導們的參觀指導,受到他們的一致好評。

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責任制。高度重視並自覺承擔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作為反腐倡廉建設的"龍頭"工程來抓,納入黨工委、辦事處及各部門整體工作格局,突出責任分解、制度建設、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同時認真開展"信息促廉"活動及"村務e路通"工作,嚴格執行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制度,通過全面清理農村"三資",強化"三資"日常管理,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確保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面落實到位。

城市建設

1962年後,在鎮南面陸續修建了解放路、新建路,70年代至80年代擴建了解放路、新建路、人民東路到大山江、人民西路到塘尾新地等處;80年代至90年代,又新開闢了鹽倉嶺、虎頭嶺、黃狗趕鴨嶺、孖仔埇、廣沿路、沿江路的住宅區和手工業、商業區。90年代初,開闢江心島體育文化休閒區,搬遷解放路縣體育中心,建成大富住宅商業區。2000年開始,先後進行解放路整治工程和同德路舊城改造工程。橋樑建設方面,1961年建成梅菉橋;1970年和1985年,先後建成下隔海橋、中隔海橋;1988年至1991年,建成山腳橋、小東江橋、小東江副橋、水口渡大橋和江心島橋。[4]

文化教育

梅菉的民間藝術古樸絢麗、蜚聲四海。飄色、泥塑、花橋並稱為"吳川三絕",陶鼓、舞貔貅、花塔等民間藝術形式獨具風格,傳統的棚工建築工藝名傳遐邇。梅菉頭、梅嶺、瓦窯是粵西地區民間藝術重要的發祥地,2000年梅菉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2008年10月梅嶺飄色先後榮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優秀獎、銀獎、金獎;梅菉教育資源豐富,梅菉頭社區是全省體育先進社區,街道轄區內有中學5所,其中省一級中學1所;有公辦小學11所,其中湛江市一級小學4所。吳川市第一中學是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文物古蹟

梅菉有悠久的歷史,文物古蹟頗多。位於梅菉頭社區的梅麓祖廟和位於東升社區漳州街的天后宮既記錄了梅菉先民的生活,也是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的據點;位於紅旗社區先鋒街的育嬰堂是"中國共產黨廣東省黨部南路特別委員會"暨"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革命遺址;位於永紅三街的"梅菉窯業工會"舊址,是大革命時期窯業工人的戰鬥指揮部;位於新文社區的隔塘廟是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和張炎將軍的辦公舊址。還有位於城東社區的傳統佛教文化場所紫竹禪林和福英古廟,位於廖山社區的水月庵,位於向陽社區的中山紀念堂、國技館,位於市總工會內的中山公園等。

政權機構

街道辦事處在城區同德路40號,是市政府一個派出單位,主要工作職責是執行市政府和街道黨工委的決策、命令,辦理轄區內各種行政事務,發展經濟、調處糾紛,維護穩定,服務群眾。街道辦事處實行街道辦主任負責制,設街道辦主任一名,副主任四名。街道辦內設多個辦事機構,主要有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農業辦公室、綜治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規劃建設辦公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