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梅 - 薔薇科杏屬落葉喬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梅 - 薔薇科杏屬落葉喬木

梅(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

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千制,或熏製成烏梅人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梅花

學名; Prunus mume

別稱; 酸梅、黃仔、合漢梅、白梅花、綠萼梅、綠梅花

二名法; 杏屬、李屬 梅

族; 梅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亞門; 梅亞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梅亞綱

目; 薔薇目

亞目; 梅亞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梅亞科

屬; 杏屬、李屬

亞屬; 梅亞屬

種; 梅

亞種; 梅

分布區域; 中國是梅的原產地,這是舉世公認的

花色; 紅、粉、白

使用方法; 切花、盆栽、花壇

高度; 5~10cm

花朵大小; 2~2.5cm

花期; 2~3月份

名稱由來; 據說是根據中文發音mei,mai轉化而來

繁殖方式; 壓條、扦插、播種

植物學史

梅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云:「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云:「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據說,在隋唐之際,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561-632年)曾於寺前手植梅樹。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貸語。根據詩文記載來看,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屬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時始有硃砂型品種出現,當時稱"紅梅"。《全唐詩話》載:」蜀州郡閣有紅梅數株"。今日崇慶縣(即古蜀州)硃砂型品種既多且好,顯然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宋(960-1368年),是中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譜》(約1186年),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書中除介紹江梅型、官粉型、硃砂型外,還介紹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葉梅")、"綠萼型"、"單杏型"。屬杏梅系杏梅類)、黃香型(即百葉湘梅,屬黃香梅類)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國國內已不多見),等等。此外,周敘《洛陽花木記》(1082年),記載了硃砂型(紅梅)等品種。而張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與宋伯仁《榜花喜神譜》(1239年)等,則為有關梅花欣賞與詩、畫的專著。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兆、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現昆明溫泉對岸的曹溪寺內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態龍鍾,虹曲萬狀,仍年年開花、結實。

明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明、清時;藝梅規模與水平續有進展,品種也不斷增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年),記載梅花品種達19個之多,並分成白梅、紅梅、異品3大類。劉世儒的《梅諸》,汪怠孝的《梅史》,皆記梅花,資料甚豐。

清陳昊子的〈花鎮》(1688年),記有梅花品種21個,而其中的『台閣』梅、『照水』梅,均為前所未有的新品種。當時蘇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聞名。龔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館記〉云:「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重修成都縣誌》(1873年)記載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硃砂梅、綠萼梅等甚詳。當時,詠梅的書、文、畫,爭相出世,"揚州八怪"中詠梅、畫梅的名家,如金農、李方膺,為世人知曉。

辛亥革命以後,梅花栽培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時代。梅花品種由各地分散種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個體栽培到國家政府投入進行科學研究和規模化發展。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俊愉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中國梅花統一分類新體系,出版了《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國梅》等鴻篇巨著,為梅花研究栽培、普及提供了科學參照。

形態特徵

梅是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寬楔形至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幼嫩時兩面被短柔毛,成長時逐漸脫落,或僅下面脈腋間具短柔毛;葉柄長1-2厘米,幼時具毛,老時脫落,常有腺體。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厘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梗短,長約1-3毫米,常無毛;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萼筒寬鐘形,無毛或有時被短柔毛;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雄蕊短或稍長於花瓣;子房密被柔毛,花柱短或稍長於雄蕊。

果實近球形,直徑2-3厘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頂端圓形而有小突尖頭,基部漸狹成楔形,兩側微扁,腹棱稍鈍,腹面和背棱上均有明顯縱溝,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在華北果期延至7-8月)。2n=16,24。

生長環境

梅花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生長,在光照充足、

通風良好條件下能較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耐寒,怕積水。適宜在表土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底土稍黏的濕潤土壤上生長。

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 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生長發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 5-7℃時開花,若遇低溫,開花期延後,若開花時遇低溫,則花期可延長。生長期應放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若處在庇蔭環境,光照不足,則生長瘦弱,開花稀少。冬季不要入室過早,以11月下旬入室為宜,使花芽分化克分經過春化階段。冬季應放在室內向陽處,溫度保持5℃左右即可。

分布範圍

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和朝鮮也有。[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