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梭草為忍冬科植物陸英的莖葉,夏、秋季採收,切段,鮮用或曬乾。
別名:七葉根、掌落根、散血椒、梭草、七葉蓮、七葉黃香。[1]
形態特徵
陸英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達2m。莖有棱條,髓部白色。奇數羽狀狀得葉對生;
托葉小、線形或呈腺狀突起;小葉5-9,最上1對小葉片基部相互全生,
有時還和頂生小葉相連,小葉片披針形,長5-15cm,寬2-4cm,先端長而漸尖,
基部鈍圓,兩側常不對稱,邊緣具細鋸齒,近基部或中部以下邊緣常有1或數枚遙齒;小葉柄短。
大型復傘房花序頂生;各級總梗和花梗無毛至多少有毛,具由不孕花變成的黃色杯狀腺體;
苞片和小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5mm;花小、萼筒杯狀,長約1.5mm,萼齒三角形,
長約0.5mm;花冠輻狀,冠筒長約1mm,花冠裂片卵形,長約2mm,反曲;花葯黃色或紫色;子房3室,
花柱極短,柱頭3裂。漿果紅果,近球形,直徑3-4mm;核2-3粒,卵形,長約2.5mm,表面小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下、溝邊或山坡草叢,也有栽種。喜陰濕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房前、屋後、邊地、山坡等處均可栽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河北、陝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主要用分根繁殖。2月中旬將地下根莖挖起,選粗壯(徑約5cm)帶芽者,
煎成10-20cm長根段備用。按溝距24-33cm,溝深10cm,開成橫溝,
然後將根段橫向按在溝內,上蓋垃圾泥和焦泥灰,再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苗出後追施豬糞或人糞肥1次,要適當除草和鬆土。
主要價值
1.治療風濕關節炎方法以陸英根、虎刺根、野蕎麥根各15g,南五味子根6g。
加減:手痛加桂枝10g,五加皮15g;疼痛加牛膝根、蓼刁竹根各10g,每日1劑,
水煎3次,每次調適量白酒為引,每6日為1個療程。
2.治療跌打損傷方以陸英葉100g,搗碎成泥外敷傷處,
又將陸英根20g酒水各半煎服,白糖為引,每日1劑,一般用後則生效。
3.治療腰椎勞損方以陸英根、大血藤根、臭牡丹根、苦參根各300g,制草烏200g,
皆洗淨烘乾,共研細末紅糖為丸,每次服10~15g,每日2次,連服3劑腰痛緩解。
4.治療早期肝硬化方以取陸英、虎杖各20g,柴胡、白芍、白英、京三棱、姜厚朴、腹毛各10g,
5.治療肩周炎方以陸英干品、桑枝、烏葛各20g,桂枝8g,薑黃、防風各15g,
羌活、秦艽各10g,每日1劑,水煎3次分服。外用陸英嫩葉100g,
搗碎成泥,加白藥半瓶,加適量水酒調成糊狀,外敷於肩疼痛處每日換藥1次,6次為1個療程,所治肩周炎16例,平均治療2個療程。
田七5g,每日1劑,水煎3次服。加減:腹水明顯者加腹水草20g;
胸部現蜘蛛痣者加紅花、桃仁各10g;大便稀溏者加土白朮、茯苓各10g。
【性狀】
性狀鑑別 莖具細縱棱,呈類圓柱形而粗壯,多分枝,直徑約1cm。表面灰色至灰黑色。
幼枝複葉,小葉2-3對,互生或對生;小葉往紙質,易破碎,多皺縮,
展平後呈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鈍圓,
兩側不等,邊緣有細鋸齒。鮮葉片揉之有臭氣。氣微,味微苦。
以莖質嫩、葉多、色綠者為佳。
【藥理作用】
1.鎮痛:陸英煎劑70、120、140g/kg灌服,對小鼠熱板法試驗表明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成分體內半衰期為3.9h。
2.抗肝損傷:陸英成分熊果酸100mg/kg皮下注射,對大鼠實驗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使肝中甘油三酯含量減少,並減輕肝細胞變性及壞死。
3.其他作用:煎劑5g/kg灌胃,並加酒調外敷,對實驗性骨折兔,有活血散瘀、增加磷的吸收、促進骨痂骨化的作用。
【毒性】
煎劑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820g/kg,腹腔注射為119g/kg。毒性成分體內半衰期為6.9h。
【化學成份】
陸英全草含黃酮類、酚性成分、鞣質、糖類、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種子含氰甙類[1]。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祛風;利濕;舒筋;活血。主風溫痹痛;腰腿痛;水腫;黃疸;跌打扣損傷;產後惡露不行;風疹瘙癢;丹毒;瘡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60-12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禁服。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骨間諸痹,四肢拘孿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2]
2.《藥性論》:能捋風毒,腳氣上沖,心煩悶絕。主水氣虛腫,風瘙皮肌惡癢,煎取湯入少酒可浴之妙。
【摘錄】《中華本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