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梳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梳篦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梳篦(shūbì),理髮的用具,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梳理頭髮用梳,淸除發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時人手必備之物,尤其婦女,幾乎梳不離身,便形成插梳風氣。所以中國古代歷來很重視梳篦的製作。清代梳篦傳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產地以江蘇常州為最為著名。常州梳篦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業品,有"宮梳名篦"之稱,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中文名:梳篦

拼音:shū bì

產地:江蘇常州

用 途:理髮

別稱:

製作材料:骨、木、竹、角、象牙

簡介

梳篦,又稱櫛, 是中國古代八大髮飾之一。漢代 許慎《說文解字》有云:"櫛,梳篦之總名也"。《說文。木部》:「梳,所以理髮也。」又「櫛」,梳比之總名也。」 段玉裁註:「疏者為梳,密者為比。」《三國志·魏志· 管輅傳》:「徐季龍取十三種物,著大篋中,使輅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種物。』先說雞子,後道蠶蛹,遂一一名之,惟以梳為枇耳。」唐 羅隱《白角篦》詩:「白似瓊瑤滑似苔,隨梳伴鏡拂塵埃。」宋陶谷《清異錄》 洛陽少年崔瑜卿,多貲,喜 遊冶,嘗為娼女玉潤子造綠象外五色梳,費錢近二十萬。」古人興蓄長發,梳篦為每日梳理頭髮的必備之物。梳子齒距疏鬆一些,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的密,用來篳去發間的污垢,保持頭髮清潔,不 長寄生蟲,使人煥發容光。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延年益壽,並能插於發間作首飾。

中國最早的櫛當為1959年 山東 寧陽 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約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單獨出現以前,曾存在過合體梳篦。梳篦分離以後,器形統一呈馬蹄形。梳篦的這些變化,大約都發生在東周時期。從已出土和一些民間傳世的梳篦看,漢、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漢代的呈較長馬蹄形,紋飾一般以雲氣紋為主,間有入羽鳥獸等;唐代的呈馬蹄形,下部略寬;宋代的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為木製或竹製以及名貴物料製作,如金、銀、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錫、嵌玉鑲珠等材質。

梳篦製作是精湛的漢族民族技藝, 用料精良,製作過程頗為講究。製作梳篦的主要材料為毛竹、木材、獸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 蘇南、 浙西等地的優質 陰山壯竹,產自這些地方的竹料不僅質地堅硬、富有韌性,而且經久耐用,木材主要選用紅木、棗木、石楠和黃楊等名貴樹種。用黃楊製作的梳篦,因其木質細膩、紋案清晰,並具治頭痛、去癢等功能,尤為珍貴和流行。從開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經過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則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極為講究的雕、描、燙、刻、磨等工序需經傳統工藝製作方法方能完成。相傳制篦祖師爺陳七子是七十三歲死的。俗話說:"七十三,鬼來纏",人們認為這個數字不吉利,所以改稱篦箕為七十二道工序。

常州篦梳

梳篦是江蘇 常州著名的地方特產, 相傳始於魏晉時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於歷史悠久,選料製作精細,素有「宮梳名篦」之稱。"宮梳名篦,情同伉儷;延陵特產,花開並蒂"。諺云:「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這首常州民謠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產木梳、篦箕。梳篦業所奉祖師有赫胥赫連皇甫陳七子張班魯班

相傳 炎帝死後, 蚩尤起兵復仇。同其他許多人一樣,常州梳篦工匠 赫連也被拉去打仗。 涿鹿一戰,蚩尤被軒轅皇帝打敗,赫連被俘入獄。看守皇甫得知他會做木梳,勸他連夜趕製一把,獻給嫘祖娘娘,以免死罪。然而,不等赦免令到,赫連已人頭落地。軒轅黃帝十分心疼,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樣製作。後來,赫連和皇甫被制梳業尊奉為祖師。

制篦業的祖師當是陳七子。春秋時期,陳七子為吏,因罪入獄。因獄中生活條件極差,陳七子頭上生滿虱子,奇癢無比。一次,陳七子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揍後,發現毛竹板裂成了一條條篦片。陳七子將其整理扎壓後,用其清除頭上的灰垢和虱子。這就是最初的篦箕。據說,後來每年農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業都要舉行儀式,祭祀祖師,以祈求自己"生意興隆"。

隋朝開鑿的 京杭大運河從常州穿城而過, 當時運河兩岸的整街滿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稱。站在文亨橋上,頭頂皓月,年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燈光、波光交映,水聲、步聲、櫓聲、劈竹聲相匯成樂。古人吟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時為常州西郊八景之首。

盛唐時,當地梳篦花色繁多,不勝 枚舉,大的竟有二尺多長。北宋以來,質地日趨貴重,金銀櫛具相當流行。大文豪 蘇東坡曾 有"山人醉後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的詩吟。元代,常州梳篦從運河經 長江出海,隨着"水上絲 綢之路"傳到海外。

明清時代,文獻中關於常州梳篦的記載漸多。 《常州賦》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明末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把左運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繪得栩栩如生。梳篦店一般都在門前懸掛醒目的大木梳大篦箕模型作為商店的標誌。 常州著名梳篦店真老卜恆順梳篦店創設於明朝天啟年間(公元 1621 — 1627 年) ,原名真老卜恆順,由常州一姓卜的藝人創辦。從開創到1949 年前後一直由卜氏家族負責經營,已是第八代傳人。

到清代乾隆時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比戶皆為"的景象。清時,蘇州織造府官員為了諂媚皇上,每年舊曆七月,總要到常州定製一批高級梳篦進貢皇宮。李蓮英為西太后梳頭用的常州產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宮。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宮梳名篦」之稱。光緒年間, 蘇州織造府官員每年農曆7月總要到常州定製60把黃楊木梳、60把梅木 脊樑象牙的高級梳篦,並在10月間連同6套龍袍、600朵 宮花送到 紫禁城,作為貢品進獻皇帝,這就是"宮梳名篦"的由來。據說, 慈禧太后對常州的梳篦尤為鍾愛。清末,篦箕巷的篦箕工場就有大小七家,其中最古老的是「老卜恆順梳篦店」。

辛亥革命後,梳篦的需求量因人們剪辮而激增。當時還流行着一種" 劉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許多人身上掛個小口袋,袋裡裝一把劉海篦箕,引為時髦。後來,常州的梳篦逐漸傳入海內外,1915年在 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質獎,1926年在 美國 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

歷史

常州梳篦形成於魏晉時期, 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常州賦》中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的記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歷史上常州梳篦生產盛況由此可見。因為清代 蘇州織造局每年都要來常定製一批高級梳篦,向朝廷進貢,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宮梳名篦」之美稱。 李蓮英為西太后梳頭用的常州產象牙梳至今留存在 北京故宮。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清末民初,隨着生漆膠合技術的發明和產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遠播海外。 1915年在 美國舊金山和平博覽會上獲銀獎,1926年在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常州梳篦聲名之盛,在於選材講究嚴格,工藝獨特,製作精良。常州梳篦精工細作。齒尖潤滑、下水不脫。如木梳,選用上百年的黃楊、石楠木、棗木,經28道工序精製而成;篦箕則選用陰山背後壯竹和上等膠漆、骨料,經72道工序精製而成。這既是日用品,又是工藝品。[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