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棋王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棋王故事》是中國當代作家柏楊所作圖書《西窗隨筆》中的一篇雜文。

作品欣賞

一個人的成功,普通情形下,大概要到四十歲,甚至要到五十歲,才能瞧出點苗頭。太早的成功,謂之「少年得志」,好像在針尖上折騰,一失足就會摔得筋斷骨折。太遲的成功則必須先有雄厚的基礎,而這基礎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就應該完成。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不能完成的話,恐怕活到一百歲也木法度。姜子牙先生八十歲遇到姬昌先生,立刻就抖了起來,但他的智慧和才華卻是早就具有了的,姬昌先生是「發現」了他,而不是「發明」了他。

但是,只有藝術家的成功,不被這種人生規律限制。棋士們往往在河裡光屁股洗澡,甚至在更頑皮的時候,就有了異樣。社會必須及早發現他,如果發現得太遲,天才就被淹沒。再走運的姬昌先生,只能找到定邦安國的老頭姜子牙,永找不到一個才華四溢的老棋手也。小芽如果不被灌溉培養,長大了後一定沒沒無聞,林海峰先生假使仍在台北國民學堂惡性補習,等他大學堂畢業啦,他的棋也就完啦。

洋大人之國有這麼一個故事,某一位農夫先生請客,為牛奶傷透了腦筋,蓋家裡沒有那麼大的容器,擠了出來的奶,往啥地方放乎?左思右想,得一妙計,像銀行儲蓄存款一樣,索性就存到牛女士肚子裡。她閣下一天有三加侖奶,俺十天不擠,屆時豈不有三十加侖奶歟?誰知道等到十天之後,嘉賓臨門,他再去擠時,不要說三十加侖,連一加侖都沒有了矣,蓋已經乾癟了矣。這故事流傳得很廣,一直被人引用,證明腦筋越用越靈。柏楊先生引用它,是想證明藝術天才跟奶一樣,也不能儲存,必須早一天出頭。《世說新語》上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可是棋士必須小時了了,大時才能佳,小時不了了,長大後恐怕佳不起來;而且小時了了,一經培養,長大後一定能佳。棋壇上,似乎還沒聽說過誰大器晚成的。

明王朝棋王王方新先生,史書上說他六、七歲時,坐在他父親膝上看棋,常常插嘴,教他父親某道可攻某道不可攻,老頭不聽(當然不聽),結果輸了個慘。客人曰:「這小子不安份,你爹要聽你的話,輸得還要見不得人。」王方新先生曰:「老頭別嘴硬,你敢試試乎?」恢復原樣再下,客人竟全軍覆沒,咦,客人說的話原文是:「本不可攻也。」卻被流鼻涕的小娃攻啦。「本不可攻」者,是以他的智力和棋力標準,認為那是死路一條;但在棋高一着的神童看來,固可攻也,固是一條生路也。今年(一九六五)日本《讀賣新聞》舉辦的名人賽,那壩一局,林海峰先生跟田榮壽先生之戰,就發生了「本不可攻也」的場面。

林海峰先生跟坂田榮壽先生,一個八段,一個九段,在那壩舉行比賽,這是日本《讀賣新聞報》主辦空前轟動的「名人賽」的第二局。第一局林海峰先生輸啦,這個第二局下了兩天,於八月八日在那壩平和館二樓百合廳開賽,第二天──八月九日結束。八月八日封棋後,台北於八月九日見報;八月九日完了後,台北於八月十日見報。我們要介紹的是八月八日的事,當天晚上,《徵信新聞報》就敦請了三段張恆甫先生到報館為編輯老爺開講,而中國圍棋協會高階層袞袞諸公,也擠在協會恭聽由遠洋傳來的戰報。

封棋時的戰況是這樣的,林海峰先生已占了四個角,而坂田榮壽先生則在肚子裡發展,在圍棋上講,「金角銀邊草包肚」,角是最好地盤,蓋它兩面靠海,對方既沒有軍艦抄後路,則只要防守兩面,用少數幾個子就可占領一大片;「邊」則就要防守三面矣;而「肚子」屬四戰之地,更為緊急,必須四邊打牆才保得住。翌日中午,我到《自立晚報》,就看見幾位編輯老爺在那裡面紅耳赤,一手執報,一手執棋,瞧着報上棋樣照擺,擺來擺去,認為林海峰先生如果贏啦,是無天理;蓋角雖然是金的,但如果只有四個小角,而讓對手占了太平洋似的肚子,也同樣完蛋。尤其是一位柏楊先生手下的常敗將軍,聲嘶力竭喊曰:「坂田榮壽先生是個老狐狸,他如果沒有打好算盤,他能讓林海峰四個角乎?」我偶爾插句嘴,他就翻臉曰:「你懂得個屁,你那種鬼打牆,給坂田提鞋都不配。」好像他已經配提鞋啦,氣得我要死。

原來昨天晚上,《徵信新聞報》社也有同樣鏡頭,張恆甫先生作正式的開講和分析,也認為林海峰要糟;嗚呼,他如果向甲處進攻,人就用乙法應之;他如果向丙處進攻,人就用丁法應之;他如果向戊處進攻,人就用己法應之;他如果仍不服氣,向庚處進攻,那比自殺還要慘不忍睹,人家向辛處一堵,就丟人大啦;不過也並不是沒有救,救倒是有的,那就得必須出奇蹟,好比坂田榮壽先生,一時鬼迷了心啦,或他閣下一時腹痛如絞啦。圍棋協會裡,諸公等到了十點多鐘,也一鬨而散,這是天老爺教林海峰輸的,非關人力,可嘆可嘆,可惜可惜,八段到底搞不過九段,小子到底戰不過老將也。

想不到第二天一看報,林海峰先生以四目之多,大勝坂田先生。柏楊先生就立刻跑到《自立晚報》,向常敗將軍唱了個大喏,問他怎麼辦吧,是跳樓自殺乎?抑買一公斤巴拉松喝之乎?他當然更不高興,目如銅鈴。不過我想目如銅鈴的恐怕還有張恆甫先生,蓋明明「本不可攻也」,卻竟然可攻也,官大一級壓死人,棋高一着也壓死人也。一個人的成功,普通情形下,大概要到四十歲,甚至要到五十歲,才能瞧出點苗頭。太早的成功,謂之「少年得志」,好像在針尖上折騰,一失足就會摔得筋斷骨折。太遲的成功則必須先有雄厚的基礎,而這基礎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就應該完成。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不能完成的話,恐怕活到一百歲也木法度。姜子牙先生八十歲遇到姬昌先生,立刻就抖了起來,但他的智慧和才華卻是早就具有了的,姬昌先生是「發現」了他,而不是「發明」了他。

但是,只有藝術家的成功,不被這種人生規律限制。棋士們往往在河裡光屁股洗澡,甚至在更頑皮的時候,就有了異樣。社會必須及早發現他,如果發現得太遲,天才就被淹沒。再走運的姬昌先生,只能找到定邦安國的老頭姜子牙,永找不到一個才華四溢的老棋手也。小芽如果不被灌溉培養,長大了後一定沒沒無聞,林海峰先生假使仍在台北國民學堂惡性補習,等他大學堂畢業啦,他的棋也就完啦。

洋大人之國有這麼一個故事,某一位農夫先生請客,為牛奶傷透了腦筋,蓋家裡沒有那麼大的容器,擠了出來的奶,往啥地方放乎?左思右想,得一妙計,像銀行儲蓄存款一樣,索性就存到牛女士肚子裡。她閣下一天有三加侖奶,俺十天不擠,屆時豈不有三十加侖奶歟?誰知道等到十天之後,嘉賓臨門,他再去擠時,不要說三十加侖,連一加侖都沒有了矣,蓋已經乾癟了矣。這故事流傳得很廣,一直被人引用,證明腦筋越用越靈。柏楊先生引用它,是想證明藝術天才跟奶一樣,也不能儲存,必須早一天出頭。《世說新語》上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是一句至理名言,可是棋士必須小時了了,大時才能佳,小時不了了,長大後恐怕佳不起來;而且小時了了,一經培養,長大後一定能佳。棋壇上,似乎還沒聽說過誰大器晚成的。

明王朝棋王王方新先生,史書上說他六、七歲時,坐在他父親膝上看棋,常常插嘴,教他父親某道可攻某道不可攻,老頭不聽(當然不聽),結果輸了個慘。客人曰:「這小子不安份,你爹要聽你的話,輸得還要見不得人。」王方新先生曰:「老頭別嘴硬,你敢試試乎?」恢復原樣再下,客人竟全軍覆沒,咦,客人說的話原文是:「本不可攻也。」卻被流鼻涕的小娃攻啦。「本不可攻」者,是以他的智力和棋力標準,認為那是死路一條;但在棋高一着的神童看來,固可攻也,固是一條生路也。今年(一九六五)日本《讀賣新聞》舉辦的名人賽,那壩一局,林海峰先生跟田榮壽先生之戰,就發生了「本不可攻也」的場面。

林海峰先生跟坂田榮壽先生,一個八段,一個九段,在那壩舉行比賽,這是日本《讀賣新聞報》主辦空前轟動的「名人賽」的第二局。第一局林海峰先生輸啦,這個第二局下了兩天,於八月八日在那壩平和館二樓百合廳開賽,第二天──八月九日結束。八月八日封棋後,台北於八月九日見報;八月九日完了後,台北於八月十日見報。我們要介紹的是八月八日的事,當天晚上,《徵信新聞報》就敦請了三段張恆甫先生到報館為編輯老爺開講,而中國圍棋協會高階層袞袞諸公,也擠在協會恭聽由遠洋傳來的戰報。

封棋時的戰況是這樣的,林海峰先生已占了四個角,而坂田榮壽先生則在肚子裡發展,在圍棋上講,「金角銀邊草包肚」,角是最好地盤,蓋它兩面靠海,對方既沒有軍艦抄後路,則只要防守兩面,用少數幾個子就可占領一大片;「邊」則就要防守三面矣;而「肚子」屬四戰之地,更為緊急,必須四邊打牆才保得住。翌日中午,我到《自立晚報》,就看見幾位編輯老爺在那裡面紅耳赤,一手執報,一手執棋,瞧着報上棋樣照擺,擺來擺去,認為林海峰先生如果贏啦,是無天理;蓋角雖然是金的,但如果只有四個小角,而讓對手占了太平洋似的肚子,也同樣完蛋。尤其是一位柏楊先生手下的常敗將軍,聲嘶力竭喊曰:「坂田榮壽先生是個老狐狸,他如果沒有打好算盤,他能讓林海峰四個角乎?」我偶爾插句嘴,他就翻臉曰:「你懂得個屁,你那種鬼打牆,給坂田提鞋都不配。」好像他已經配提鞋啦,氣得我要死。

原來昨天晚上,《徵信新聞報》社也有同樣鏡頭,張恆甫先生作正式的開講和分析,也認為林海峰要糟;嗚呼,他如果向甲處進攻,人就用乙法應之;他如果向丙處進攻,人就用丁法應之;他如果向戊處進攻,人就用己法應之;他如果仍不服氣,向庚處進攻,那比自殺還要慘不忍睹,人家向辛處一堵,就丟人大啦;不過也並不是沒有救,救倒是有的,那就得必須出奇蹟,好比坂田榮壽先生,一時鬼迷了心啦,或他閣下一時腹痛如絞啦。圍棋協會裡,諸公等到了十點多鐘,也一鬨而散,這是天老爺教林海峰輸的,非關人力,可嘆可嘆,可惜可惜,八段到底搞不過九段,小子到底戰不過老將也。

想不到第二天一看報,林海峰先生以四目之多,大勝坂田先生。柏楊先生就立刻跑到《自立晚報》,向常敗將軍唱了個大喏,問他怎麼辦吧,是跳樓自殺乎?抑買一公斤巴拉松喝之乎?他當然更不高興,目如銅鈴。不過我想目如銅鈴的恐怕還有張恆甫先生,蓋明明「本不可攻也」,卻竟然可攻也,官大一級壓死人,棋高一着也壓死人也。[1]

作者簡介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國當代作家,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常村鎮常北村 ,漢族,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後前往台灣,曾任台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為海峽兩岸的人熟知。柏楊在很多所學校念過書,但從沒有拿到過一張文憑,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他的言論和書籍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 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 。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