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葉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葉蘆
棕葉蘆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 棕葉蘆
別   稱:莽草、棕葉草、掃地草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屬:粽葉蘆屬
種: 棕葉蘆
採收時間:夏、秋季
用量內服:煎湯,30-60g

棕葉蘆[1],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棕葉蘆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Kuntze的根或筍。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具有清熱截瘧、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於瘧疾、煩渴、腹瀉、咳喘

入藥部位

根或筍。

性味

,性

歸經

肺、膽經。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或嫩筍:味甘、性溫。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瘧痰、咳嗽平喘等症[2]

相關配伍

瘧疾:(棕葉蘆)筍1000-1500g。切細水煎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

《全國中草藥匯編》:「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本品葉含鐵、錳、銅、鋅、鎳、硅、鈣、鎂、鉀等無機元素。

形態特徵

棕葉蘆多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3m,具白色髓部。葉鞘光滑,緊密包莖;葉舌質硬,截平,長1-2mm;葉片扁平,廣披針形,基部呈心形,長達40cm,寬3-7cm,光滑或幼嫩時邊緣微粗糙,具細小橫脈紋。圓錐花序長達60cm,每節着生1-3個分枝;分枝斜向上升,下部裸露,基部主枝長達30cm;小穗長約1.5-1.8mm,其柄長約2mm;穎短小,長為小穗的1/5-1/4,先端鈍尖,透明膜質;第1花僅具有1不孕外稃,約與小穗等長或稍短,具1脈;第2花為兩性,外稃卵形,具短尖頭,與第1外稃等長或略有上下,具3脈,邊緣疏被柔毛,成熟後其毛開展;內稃透明膜質,較短小;花葯褐色,長約1mm。穎果長圓形,長約0.5mm。花、果期夏、秋間[3]

分布區域

分布於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灌林、山坡和山谷中。

經濟價值

杆堅實可作籬笆,也供造紙,葉可裹粽子;乾花序作掃帚及刷子

成本低廉。棕葉蘆來源廣,野生漫山遍野,易於採集,把山間的棕葉蘆植株塊根移植栽培極易成活。一般不用施肥也可達畝產6000千克,若稍施肥土,則可達10000千克。其三,棕葉既可防瀉,又可作青飼料使用,因其四季常青,可解冬季無青飼之難題。

人工栽培,稍施肥水,其葉片相當柔軟,比一般草料還好。若種植一畝棕葉便可飼養一百隻母兔。其四,對於特困地區農民群眾解困脫貧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是致富脫貧的一條捷徑。

參考資料

  1. 棕葉蘆,新浪網,2013-03-07
  2. 棕葉蘆的各家論述,寶芝林中藥網
  3. 棕葉蘆的形態特徵,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