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頭雀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頭雀鶥

中文學名: 棕頭雀鶥
拉丁學名:Alcippe ruficapill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畫眉科
屬:雀鶥屬
種: 棕頭雀鶥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Verreaux, 1870
英文名稱: Spectacled Fulvetta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棕頭雀鶥[1](學名:Alcippe ruficapilla):小型鳥類,體長10-13厘米。頭頂栗褐色具黑色側冠紋。上體茶黃色,飛羽外側表面灰白色,內側表面紅棕色,內外二色之間夾有黑色。頦、喉白色具不明顯的暗色縱紋,胸沾葡萄灰色,其餘下體茶黃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3-5隻的小群。多在林下灌叢間跳躍穿梭,也頻繁地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雜食性,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稻穀、小麥等農作物。

分布於中國西北部和西南部,也見於老撾東北部。

形態特徵

棕頭雀鶥雌雄羽色相似。頭頂至後頸栗褐或紅褐色,頭頂兩側有黑色側冠紋直達後頸,額、眼先和頰灰色,眼周近白色常形成一白色眼圈,眼上後方灰色、似眉狀,直伸至後頰,耳羽葡萄灰色、有的雜有褐色縱紋。上背灰橄欖色或葡萄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棕黃色,尾褐色或暗褐色,尾基外緣棕色或茶黃色。翅上覆羽紅棕色,初級覆羽、大覆羽和飛羽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緣紅棕色。外側1-4枚或1-5枚初級飛羽外緣灰白色或銀灰色,5-6枚或6-7枚初級飛羽外緣黑色,其餘飛羽外緣紅棕色。頦、喉白色具不明顯的褐色縱紋,頸側、胸和上脅沾葡萄褐色,下脅和尾下覆羽棕黃色,腹白色或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赭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黃色,先端褐色,腳角褐色或橄欖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10g,♀6-10g;體長♂102-126mm,♀100-116mm;嘴峰♂8-10mm,♀8-10mm;翅♂46-56mm,♀47-56mm;尾♂48-56mm,♀48-53mm;跗蹠♂19-23mm,♀20-23mm(西南亞種)。(註:♂雄性;♀雌性)[2]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棕頭雀鶥和高山雀鶥的區別:高山雀鶥無黑色側冠紋,頭頂和上背具黑色縱紋

棕頭雀鶥和栗頭雀鶥的區別:栗頭雀鶥頭頂有縱紋和有白色眉紋,翅基有大塊黑斑[3]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3-5隻的小群。多在林下灌叢間跳躍穿梭,也頻繁地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

食性雜食性,主要以昆蟲、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稻穀、小麥等農作物。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80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有時也見於農田耕地和村寨附近山坡灌叢中,在陝西秦嶺地區,則棲息於海拔1000-1300米的山坡灌叢。

地理分布

棕頭雀鶥是中國特產鳥類

分布範圍中國西藏東南部至華中和西南,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狀況:不常見至地區性常見留鳥。指名亞種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秦嶺)及四川;sordidior於雲南西部、中部及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貴州西部;danisi於雲南東南部及貴州西南部。各亞種分布無重疊[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分布
1 棕頭雀鶥雲貴亞種 Alcipperuficapilla danisi 老撾和中國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
2 棕頭雀鶥指名亞種 Alcippe ruficapilla ruficapilla 中國甘肅、陝西、四川北部
3 棕頭雀鶥西南亞種 Alcippe ruficapilla sordidior 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較稀少,不常見。在中國秦嶺176天的考察中,僅有3次(天)見到。每次(天)見到1-2隻。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