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棕翅鵟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棕翅鵟鷹
棕翅鵟鷹原圖連結[1]

中文學名:棕翅鵟鷹
學名:Butastur tees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Aves
目:鷹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鷹科 Accipitridae
屬:鵟鷹屬 Butastur
種:棕翅鵟鷹 B. liventer
命名者及年代(Franklin)
中國野生鳥類: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鳥種編號#490
中國法律保護級別: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瀕危物種保護級別:二級保護物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紅色名錄保護級別:無危物種

棕翅鵟鷹 虹膜: 黃色。

嘴: 黃色,尖端黑色,蠟膜: 黃色。腳和趾: 橙黃色。

覓食: 小鳥、鼠類、小型兩爬和大型昆蟲。

模式產地: 印度恆河-訥爾默達河流域。 [1]

形態特徵

身材、尾羽和跗 足庶 都顯得很修長;翅型呈長矩形,後翅緣顯得平直,翅膀收起後飛羽尖幾乎伸到尾羽稍。背部尤其兩翼泛較豔的磚紅色,頭頂、頸項、上背灰褐色,具微暗色羽幹紋,逐漸至下背和尾上覆羽轉為赤褐色。尾亦褐栗色,具四條窄的黑色橫斑和黑色端斑。飛羽粟褐色,具黑色橫斑和暗色尖端,翼下粉紅白色,具暗色橫斑。下體大都灰色,喉微具白色條紋,胸灰色而具暗色羽幹紋。腹、腿和尾下覆羽雪白色。

幼鳥頭、頸和整個上體褐色或棕褐色,具淡色羽緣,前額更淡和具一白色眉紋;背較暗,具粗著的黑色條紋,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和橫斑。頦、喉白色,兩側褐色,其餘下體淡灰色,具細的黑色軸紋和模糊的白色橫斑。肛區、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色。[2]

生態習性

性孤獨,單獨活動。飛行如隼,兩翅不斷鼓動,有時作直線飛行,有時圍繞著某一地點作圈狀翱翔。通常分散活動覓食,會貼近地面徘徊飛行或棲於窺伺獵物,一旦檢測到獵物,它就會下降並猛烈地打擊。 遷徙期間,常結成小群,伴隨追逐小型鳥類南遷。

叫聲:通常無聲,但在繁殖期卻甚喧鬧,重複發出拖長的尖叫pit-piu聲,第一音節較第二音節高。[3]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不同中的地區有所差別,在印度築巢季節3-6月。在蘇拉威西島產卵主要在6月。能樹冠上築巢也會在地面築巢。巢是用樹枝建造,放置在樹木繁茂區域邊緣或不同高度的樹木上。每窩卵2-3枚,孵化時間是不確定的。

棲息環境

從海平面到海拔1500米的高度都有分佈,但首選棲息地低於800米的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疏林、灌叢與河岸地帶,有時也出現在農田和村屯附近。 喜歡出入在靠近溪流和濕地開放的有龍腦香樹的叢林林地和樹木繁茂的大草原。 也生活在有稀疏的樹木灌叢、稻田和其他類型的環境中。可以在平原丘陵,甚至在蘇拉威西島的城市中看到。

分佈範圍

分佈於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國內6月見於雲南景東和西雙版納的勐養。[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