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棕腹隼雕
棕腹隼雕原圖連結[1]

中文學名:棕腹隼雕
學名:Hieraaetus kienerii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Aves
目:鷹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鷹科 Accipitridae
屬:隼雕屬 Hieraaetus
種:棕腹隼雕H. kienerii
命名者及年代(E. Geoffroy 1835)
中國野生鳥類: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鳥種編號#503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紅色名錄保護級別:無危物種

棕腹隼雕 虹膜: 暗褐色。

嘴: 鉛灰色,尖端黑色,蠟膜黃色。

腳和趾: 暗黃色。

留鳥: 中國海南省。 [1]

目錄

形態特徵

中型猛禽,體長為50—54厘米,體重732克左右。頭頂具有一個黑色的羽冠,前額、頭頂、後頸、以及頭側也是黑色,具有金屬光澤。上體黑色,喉部和上胸白色,具黑色細縱紋,下體為棕栗色,腿覆羽栗褐色與下胸部均具黑縱紋,飛翔時在初級飛羽基部可見到一個大的圓形淡色斑。 [2]

生態習性

大多單獨活動,不善鳴叫,飛翔時兩翅煽動頻繁,速度極快而且靈活。 經常長時間地站在樹上或地面上的草叢之間,有時也常在樹林上空低低盤旋或滑翔;觀察和尋找獵物,發現後則突然俯衝而下捕捉。 覓食方式:通過埋伏在樹叢或草叢中,等待動物到來時才突然襲擊,有時也在地上奔跑追捕獵物。主要以雞類、翠鳥、鳩鴿類、鼠類等動物為食。

生長繁殖

12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為繁殖期。營巢於密林中高大喬木的頂部枝杈上。通常築2個巢,每窩產1枚卵。親鳥輪流孵卵。繁殖期間,變得更兇猛和好鬥。   巢: 龐大粗糙,由枯枝構成,裡面墊有新鮮的綠葉蹬。 卵: 暗灰白色,有細小或較粗淡紅色斑點;底層斑為淡紫色或藍灰色。[3]

棲息環境

低山和山腳地帶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僅於海南島海拔1500米的森林有一偶見記錄。

分佈範圍

印度南部、喜馬拉雅山脈、海南島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大巽他群島。[4]

視頻

視頻:

Rufous-bellied Eagle, 棕腹隼雕, 棕腹隼鵰, Lophotriorchis kienerii, アカハラクマタカ, Helang Perut Merah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