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棠梨,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棠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的果實。具有斂肺,澀腸的功效。主治咳嗽,瀉痢。[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棠梨
漢語拼音:Tánɡ Lí
別名:杜、甘棠、白棠、赤棠、野梨
性味歸經:味酸、甘、澀,性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斂肺,澀腸
主治:咳嗽,瀉痢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棠梨
拼音名:Tánɡ Lí
別名: 杜、甘棠、白棠、杜梨、杜棠、野梨、土梨
英文名: Fruit of Birchleaf Pear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 1.陸璣《詩疏》:甘棠,今棠梨,赤棠也,與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惡。子白色為白棠,甘棠也,少酢,清美。赤棠子澀而酢,無味。俗語云,澀如杜是也。
- 2.《救荒本草》:棠梨樹,今處處有之,生荒野中。葉似蒼朮葉,亦有團葉者,有三叉葉者,葉邊皆有鋸齒,又似女兒茶葉,其葉色頗白。開白花,結棠梨如小楝子大。
- 3.《綱目》:赤者杜,白者棠;或雲牝曰杜,牡曰棠;或雲澀者杜,甘者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杜梨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8-9月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1800m的平原或山坡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中國的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原形態
杜梨 喬木,高達10m。枝常具刺;小枝嫩時密被灰白色絨毛,二年生枝條具稀疏絨毛或近於無毛,紫褐色。葉互生,短枝上簇生;葉柄長2-3cm,被灰白色絨毛;托葉膜質,線狀披針形;葉片棱狀卵形至長卵形,長4-8cm,寬2.5-3.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有粗銳鋸齒,幼時兩面均密被灰白色絨毛,老葉上面無毛而有光澤,下面微被絨毛或近於無毛。花兩性;傘形總狀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和花梗均被灰白色絨毛,花梗長2-2.5cm;苞片膜質,線形,長5-8mm,兩面均被絨毛,早落;花直徑1.5-2cm;萼筒外密被灰白色絨毛;萼片5,三角卵形,長約3mm,先端急尖,全緣,內外兩面均密被絨毛;花瓣5,寬卵形,長5-8mm,寬3-4mm,先端圓鈍,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葯紫色,長約花瓣之半;花柱2-3,基部微具毛。果實近球形,直徑5-10mm,2-3室,褐色,有淡色斑點,基部具帶絨毛果梗。花期4月。果期8-9月。
性狀
果實類球形,直徑0.5-1.0cm。表面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質硬,果肉薄,褐色。氣微,味酸,微甜。
化學成分
果實含糖量19.62%,水分50.93%。葉含綠源酸、異綠原酸、新綠原酸和槲皮素衍生物。又含多量蛋白質。
歸經
肺;肝經
性味
酸、甘、澀;寒;無毒
功能主治
斂肺,澀腸,消食。主咳嗽,瀉痢,食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
- 1.《綱目》:燒食止滑痢。
- 2.《玉揪藥解》:收腸斂肺,止泄除嘔。[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