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植物篇(滇牡丹(芍藥科、芍藥屬植物))

開花的種類——滇牡丹(芍藥科、芍藥屬植物)

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亞灌木,全體無毛。莖高1.5米,當年生小枝草質,小枝基部具數枚鱗片。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為寬卵形或卵形,羽狀分裂。花2-5朵,生枝頂和葉腋,直徑6-8厘米;花瓣4-13,黃色、橙色、紅色或紅紫色,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2.5厘米。蓇葖長約3-3.5厘米,直徑1.2-2厘米。生海拔2300-3700米的山地陽坡及草叢中。分布於中國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

根藥用,根皮可治吐血、尿血、血痢、痛經等症;去掉根皮的部分可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等症。

滇牡丹(學名:Paeonia delavayi Franch.)

基本信息

五彩斑斕
 
圖片來自 王哥在本地
  • 中文名:滇牡丹
  • 拉丁學名:Paeonia delavayi Franch.
  • 別 名:野牡丹、紫牡丹、黃牡丹、狹葉牡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虎耳草目
  • 科:芍藥科
  • 屬:芍藥屬
  • 組:牡丹組
  • 種:滇牡丹
  • 命名者及年代:Franch.,1886

形態特徵

滇牡丹為亞灌木植物,全體無毛。莖高1.5米;當年生小枝草質,小枝基部具數枚鱗片。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為寬卵形或卵形,長15-20厘米,羽狀分裂,裂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寬0.7-2厘米;葉柄長4-8.5厘米。

花2-5朵,生枝頂和葉腋,直徑6-8厘米;苞片1-4(-6),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2-9,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4-)7-11(-13),黃色、黃色基部有紅色或紫紅色斑點、紅色、深紅色或深紫紅色,有時白色、綠黃色、黃色帶紅邊、或橙色,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2.5厘米;雄蕊長0.8-1.2厘米,花絲長5-7毫米,黃色、粉紅色或深紫紅色;花盤肉質,包住心皮基部,頂端裂片三角形或鈍圓;心皮2-5(-8),無毛。蓇葖長約3-3.5厘米,直徑1.2-2厘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主要變種

狹葉牡丹(變種)保氏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 angustiloba Rehd. et Wils.

與野牡丹的主要區別:葉裂片狹窄,為狹線形或狹披針形,寬4-7毫米。產中國四川西部(巴塘、雅江、乾寧、道孚)。生海拔2800-3700米的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

黃牡丹(變種):Paeonia delavayi Franch. var. lutea (Delavay ex Franch.) Finet et Gagnep.

與野牡丹的主要區別:花瓣為黃色,有時邊緣紅色或基部有紫色斑塊。分布於中國雲南、四川西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海拔2500-3500米的山地林緣。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洱源。

繁殖方法

扦插

選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鬆後,鋪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扦插基質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岩。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陽棚,據長春等地的經驗,以7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最好。插穗長10-15厘米。帶兩個節,上一個複葉,留少許葉片;下一個複葉,連葉柄剪去,用濃度為500×10-1000×10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處理後扦插,插深約5厘米,間距以葉片不互相重疊為準。插後澆透水,再蓋上塑料棚。據觀察,基質溫度28-30℃,濕度50%時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內保持溫度20-25℃,濕度80%-90%,則插後20-30天即可生根,並形成休眠芽。生根後,應減少噴水和澆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陽棚。扦插苗生長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露地栽植。

根插:利用芍藥秋季分株時斷根,截成5-10厘米的根段,插於深翻並平整好的溝中,溝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細土,澆透水即可。

壓條:春天將萌芽出土不久的嫩芽,穿過花盆的盆孔,引入口徑15-20厘米的花盆內,隨生長逐漸填土,保持盆土濕潤,到夏天即可生根,入冬前剪斷盆下的莖,就形成一棵盆栽的芍藥。

分株:芍藥一般採用分株繁殖。俗語稱「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因此芍藥通常於10月份待其地上部分枯萎後進行分株,春季不宜移植。分株時需將根株掘出,用利刀順根部裂縫處切開,使每叢帶有3至5個飽滿充實的芽及下面的根群,切忌傷害芽眼,然後栽於施過基肥的沙質土壤中,覆土3至4厘米,保持土壤潤而不漬,一般分株栽植後第二年即能開花。盆栽芍藥可結合分株一兩年換盆一次,換盆時應多保留些宿土。如株叢不大,就不要分株。 [1]

主要價值

根藥用,根皮(「赤丹皮」)可治吐血、尿血、血痢、痛經等症;去掉根皮的部分(「雲白芍」)可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等症(雲南省藥品標準)。

根皮:清熱涼血。用於吐血,尿血,血痢,痛經。

【藏藥】班瑪:根、根皮用於炎症,急性高燒梅毒性鼻炎,炭疽,烏頭中毒葉治皮膚病;花治療皮膚病,皮炎,頑癬;種子用於炭疽,高燒《藏本草》。花治皮膚病及炎症,潤顏色;根及根皮治炎症突發高燒,梅毒性鼻炎,炭疽病;葉治皮膚病《滇省志》。

滇牡丹的潛在價值

滇牡丹( Paeonia delavayi )

價值不僅體現在觀賞方面,還體現在藥用與栽培方面,以藥用為例,其成分中除了芍藥苷與植物甾醇,還含有一定量的丹皮酚,從表形上看,形狀各異 。

滇牡丹種子品質優良,籽油中含多種促進人體健康的脂肪酸,其中亞麻酸、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 90%,%u3B1- 亞麻酸的含量豐富,牡丹籽油與亞麻籽油相比,油酸和亞麻酸含量均高於亞麻籽油 ,油用牡丹新品種重要資源的培育越來越備受關注,滇牡丹作為西南特有的品種,具有培育新品種的潛力,擴大種子繁殖種植規模十分重要。在傳統的種植過程中,人們通常通過種子繁殖達到繁育牡丹的目的,但牡丹繁殖不但受萌發周期的影響,還受幼苗出土率的影響,使滇牡丹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在分析牡丹休眠原因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形態結構、休眠破除等,以提高種子繁殖率。

滇牡丹的觀賞和藥用作用

滇牡丹有着美麗的外觀,除了葉形和萼片不同外,苞片和花色也有所差異,導致滇牡丹造型各異,五彩斑斕,有多種顏色類別。每種顏色類別都擁有較長的花期,可達 60d 之久,葉子的形狀類型多樣,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花色艷麗,在園林中應用潛力較大,可在園林中作為灌木應用。

據中國藥典記載,丹皮也是一味中藥,其藥物名稱為根皮,不僅在治療清熱涼血方面效果明顯,而且在治療活血化瘀方面也有明顯療效。此藥材在複方中使用較多。種皮的成分中含有大量的黃酮,其藥效不僅表現在可改善血液循環,還可降低膽固醇;種皮中還含有花青素成分,不僅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還通常運用於抗氧化。為了增強患者的免疫力,中醫通常將果莢中的牡丹多糖入藥,在吞噬細胞方面發揮了較好的效果;牡丹的花蕊用作花茶,具有較強的滋陰補腎功能,在花中提取的精油可作為化妝品,滇牡丹的價值較大,培育出實生苗後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

滇牡丹的育種作用

滇牡丹的品種數量各不相同,以黃色和紫色數量最少,在選擇親本時,可將此 2 個品種作為首選。在我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種植牡丹為主,野生品種很少被人應用。國外關於野生品種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滇牡丹育種的進一步研究與應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僅能解決滇牡丹的實生苗問題,還能解除種子休眠的難題。 [2]

滇牡丹的油用價值

近年來,由於牡丹籽油中含有豐富的多不飽和酸而備受關注。其富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 %u3B1- 亞麻酸,另一種是亞油酸,從藥用方面來看,%u3B1- 亞麻酸不僅在脂肪分解、抗癌和骨骼生長等方面具有明顯效果,而且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增加新陳代謝、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效果獨特。作為人體健康所需要的脂肪酸,其效果包括多個方面,除了降血脂、保護腦部神經元、預防缺血性腦卒和阿爾茲海默症外,還擁有降血壓、保護視力、擴張腦動脈血管和預防心肌缺血等功能,牡丹籽油與亞麻籽油相比,亞油酸和亞麻酸含量均高於亞麻籽油,但是 2 種脂肪酸都對人體有益,無論在降低血脂、增強新陳代謝和抗衰老方面,還是在降低膽固醇、增強免疫力與預防冠心病等方面都有明顯效果,而且亞油酸可在體內轉化為 %u3B3- 亞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在人體保健方面效果明顯,除了抗腫瘤、調節免疫和增強新陳代謝功效顯著外,在抗動脈粥樣硬化和加快脂肪分解等方面功效明顯。與之相比,油酸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可降低人體膽固醇方面及降低血糖水平。2011年,牡丹籽油被批准作為新的食用油,而滇牡丹作為西南地區特有物種,也是牡丹屬分布最南的物種,分布海拔 2100~3700m,適應的生存環境多樣,在產業發展上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在植物油含量的調查中發現,滇牡丹種子含油量達到 27%。由於牡丹籽油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備受關注,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與市場,有研究表明,滇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比鳳丹牡丹籽油的不飽和脂肪酸高,亞麻酸含量達到 72.83%,而鳳丹為61.24%,無論是油茶籽油,還是橄欖油,脂肪酸含量都無法與滇牡丹相比,其不僅擁有大量的亞油酸,還擁有含量眾多的 %u3B1- 亞麻酸,這些物質不僅具有保健功效,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油用價值的開發需要培育大量的滇牡丹苗木,滇牡丹實生苗的培育尤其重要。

竟然是野生滇牡丹

盛夏時節,正是植物旺長期,這裡本來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你看,我只是在1000平方米的範圍內,轉了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認識了以下幾種寶物。

1.寸金草

貼近地皮,20、30公分高,正在開淡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揚揚灑灑一地都是。對,就是以多而密集引起我關注的,後通過識別才知道是寸金草(這片區域信號不好,時有時無,都是先拍下圖片,回來後才用「拍照識花」軟件識別的)。

中間寸金草又名寸金草,麻布草(昆明)、山夏枯草(昆明)、燈籠草(雲南維西)、蓮台夏枯草(雲南曲靖),多年生草本,唇形科風輪菜屬。寸金草辛、微苦、涼。雲南用全草入藥,治牙痛、小兒疳積、風濕跌打、消腫活血,煎水服可退燒,其籽可壯陽。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記:秋季採收,洗淨曬乾。高約33厘米,莖叢生,斜舉或近直立,方形,上下面密被白色綿毛。單葉對生,卵形至三角狀闊卵形,緣有鋸齒,上有皺紋。輪傘花序生於莖的上部,每輪有花十數朵,花冠2唇形,淡紅紫色,花冠管勁直,上唇直立,下唇擴展,遠超出花萼。分布區域為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2.夏枯草

我當時是拿寸金草去問,有個人講是夏枯草,結果旁邊一人順手從地上現拔了一棵起來,告訴我們他手上的才是真正的夏枯草。夏枯草,名聲可大啦,但其實,我之前也是紙上談兵,光是看過圖片,沒有見識過現實版的植株,這下才見了廬山真面目,算是對上了號。

說寸金草是夏枯草的同志,其實已經猜得八九不離十了。一是乍看植株有點點像,二是它們都同屬唇形科,寸金草是風輪菜屬,夏枯草是夏枯草屬,有近親緣關係,三是寸金草的別名中,就有叫山夏枯草、蓮台夏枯草的。

夏枯草的別名還有:麥穗夏枯草、鐵線夏枯草、麥夏枯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關資料記載:冬至後生,三、四月(以前古籍用的是農曆)花,四月采之,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即枯,故有是名。時珍曰:原野間甚多,其莖微芳,葉對節生,似旋複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色小花。嫩苗瀹過,浸去苦味,油鹽拌之可食。夏枯草耐寒,適應性強,很少有病蟲害,有清火明目之功效,治目赤腫痛、頭痛等。這就對了,這片林區是我們滇源境內所謂的高寒山區,海拔最高處2848米。去年出現霧凇那天我去觀賞,氣溫降至-8℃。

3.菊三七

只是看見一叢,蓬蓬勃勃,精精神神,像剛好長到一個人的青壯年時期,朝氣而有力量,非常吸引眼球,是什麼植物不知道,先拍下圖片再說。先是問了幾位當地人,一位大哥非常肯定地說是「水三七」,一位說的我記不得了。回家後用「拍照識花」識別,顯示「菊三七」。還有資料顯示是菊科土三七屬呢。

還真是跟三七有關呀!專門請教原雲南省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劉所長(也是三七研究專家),告訴我是菊科菊三七屬,外用可以拔毒消腫,具有三七部分功效,不是正品三七,因而叫水三七也不錯。

菊三七植株可高達150厘米甚至更高,根粗大成塊狀,纖維狀根莖直立、中空,基部木質,多分枝。葉片長圓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頂裂片大。分布於中國、尼泊爾、泰國和日本。

全草入藥,具治跌打損傷、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消炎止血、抗癌防癌、治婦科諸病的功效。《滇南本草》名「土三七」,活血作用,藥用歷史悠久,為雲南民間用藥。在《中藥大辭典》中,根,名「菊三七」;莖葉名「三七草」。

令我吃驚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看到一名為「魅力草藥」的公眾號里明明白白寫着「本品圖片分別拍攝於昆明周邊梁王山和黃龍箐」。這就不得不讓我感慨緣分的奧妙無窮了,因為我拍到植株的此地,正是我們盤龍區滇源境內的梁王山山脈(不是澄江、呈貢那裡的梁王山),而周邊也有一個村子叫黃龍潭。村委會高書記講,咋不是呢,我們村子周邊及山上都多呢,以前嫩植株還割來餵豬,也知道有人挖來包跌打損傷處,現在沒以前多見了。我們兩個是否也是屬於你踩過我踩過山,我走過你走過的路?

4.空心泡

只是被還沾着雨水的清新小白花吸引,就蹲下來拍了分布在一小片區域的幾棵小植株,憑外觀我能判斷到是薔薇科,回來後識別為「空心泡」,這又是一個驚喜。因為幾天前我才在一個名「小山草木記」(因為看一本從市圖書館借到的《草木清歡》而結緣的名為小山的作者打理的一個公眾號)看過一篇名為《童年滋味,江南常見「覆盆子」9種》,其中就有一種為空心泡,並重點介紹了與容易混淆的蓬蘽的區別:蓬蘽一般三小葉,偶有五小葉。而有五有七小葉的,一般是空心泡。

空心泡,還叫薔薇莓,薔薇科懸鈎子屬落葉灌木(我拍到的植株不大)。白花紅果,艷麗悅目,果可食,根葉可藥用。「聚合果成熟後與花托分離,空心」。

以前沒太用心去留意,這時聯繫起來回想,其實就在這片區域內,果子成熟的時間段我是碰到過的,順手扯過幾個吃,也只是試探性地嘗了一下,酸酸甜甜的小紅漿果好看又好吃,不像是有毒的樣子呀。但是這種植物在我小時候生活的壩區從來沒有見過、吃過,根本不認識。壩區常見的有結黑果的「鎖莓」,結黃果的(枝杆粉白)「黃釘鐺」。再過兩個月左右,現正在開花的空心泡大概就成熟了,到時計劃跑一趟,專門去看空心泡和扯果子吃。 [3]

5.野生滇牡丹

最後說說野生滇牡丹,我真的是想把它作為「壓軸戲」般鄭重地來介紹。在認識野生滇牡丹的過程中,也是好事多磨和彎彎繞繞。其實早在十年前,我就在這片區域內見過這種植株了,零零星星的分布着,當時身邊的人都說是野生芍藥,這麼多來年,我也只是停留在知道我們滇源這片寶山內有野生芍藥,好像也不覺得有什麼稀奇一樣,2018年7月份也見到一株。

再就是這次,只覺眼前一亮,因為我看到的是一個小群落,好幾十株的一片。趕緊拍了植株的圖片,還有幾個小花苞和正在開的花朵(家園子裡的4月就轟轟烈烈地開過完了)。花色黃中帶綠,黃綠各半,不偏不倚的樣子。

剛好也有中所村種植牡丹芍藥的能手在,還好我多嘴問了一下,他告訴我的是野牡丹,否定了我以前的認識,我還不信任地讓他再看再確定,他肯定地說就是牡丹。牡丹芍藥我家裡也在種,來自山東荷澤的多個品種,牡丹木本,芍藥草本,從植株上就很明顯好分辨,我看這個野生牡丹的植株,葉子部分看起來更像芍藥,還有先入為主的思想,沒去仔細觀察,也就真沒被分辨出來。

首先一直以為的野芍藥確定是野生滇牡丹無疑(又問了兩位專家)。

而野生滇牡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是中華牡丹園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和雲南最有特色的花卉之一。分布於雲南中部至西北部,長在深山,人們知之甚少。目前在祿勸(2016年發現卓干山零星分布)、香格里拉、梁王山均有發現。但資料上說的梁王山是位于澄江、呈貢兩縣那裡,並已在那裡開發有梁王山現代農業公園,對野生滇牡丹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和開展利用」。而我們滇源境內這個也叫梁王山山脈(兩個梁王山的淵源我再另作研究)區域內發現的滇牡丹,沒有相關資料顯示,好像沒在被發現之列一樣。

我4月底跑過一趟祿勸的馬鹿塘干塘子村,當時就感覺那裡的植被和物產跟我們這片退耕還林區域差不多(整齊的松林,還吃到了松毛蛋,醃製得非常好的火腿),看起來非常親切。而這片區域,也早已素有「小香格里拉」「小中甸」之稱。相似的海拔、氣候、植被,長有相同的野生滇牡丹就不奇怪了。

* 野生滇牡丹耐寒耐旱,生態適應性強,蘊含栽培品種中少有的黃色花系基因資源,有觀賞、藥用、食用價值,我想更有研究和保護的價值吧(諸君不能因為知情而去搞破壞喲,手斷了後果自負,我們都是捨不得動它們一根毫毛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