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倒掛草(鐵角蕨科 鐵角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倒掛草(鐵角蕨科 鐵角蕨屬植物))

倒掛草,中藥名。為鐵角蕨科植物倒掛鐵角蕨Asplenium normale Don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肝炎,痢疾,外傷出血,蜈蚣咬傷。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台灣、湖南、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倒掛草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目 :真蕨目
  • 科 :鐵角蕨科
  • 屬 :鐵角蕨屬
  • 種 :倒掛鐵角蕨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 分布區域:華東、華南、西南、台灣、湖南、西藏

形態特徵

倒掛鐵角蕨:又名常式倒掛草。植株高15-4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褐色、線狀披針形、粗篩孔的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5-20cm,栗褐色至紫黑色,有光澤,基部稍被鱗片;葉片草質或近革質,線狀披針形,長12-30cm,寬2.5-4cm,頂端常有一被鱗片的芽胞,着地生根,行無性繁植,基部不縮狹,一回羽狀;羽片15-30對或更多,互生,平展,彼此密接,長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中部的長1.5-2cm,寬5-8m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不對稱,上緣與外緣有小鈍齒,內緣截形而與葉軸平行,下緣楔形,基部上側稍呈耳狀;葉脈羽狀分離,側脈二叉,基部上側一組二至三回分叉,每組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長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或中部以上,在中脈兩側排成平行而不相等的兩行;囊群蓋長圓形,膜質,全緣,開向中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2500m的密林下或溪邊石上或路邊濕地。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台灣、湖南、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微苦,性平。

歸經:歸肝、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用於肝炎痢疾外傷出血蜈蚣咬傷

相關配伍

* 1、治痢疾:倒掛鐵角蕨15g,鐵莧菜15g。煎服。

* 2、治外傷出血:倒掛鐵角蕨(適量)。曬乾,研末,敷患處。

* 3、治蜈蚣咬傷:倒掛鐵角蕨適量。搗敷患處。(1-3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藥材性狀

根莖密生黑褐色披針形鱗片,並有眾多鬚根。葉柄長5-20cm,基部有少數鱗片,葉軸紫黑色,葉片草質,披針形,長12-25cm,寬2-3.5cm,一回羽狀,羽片易脫落,三角狀長圓形,鈍頭,邊緣有粗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基部全緣;葉軸紫黑色。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中部,囊群蓋矩圓形,膜質。氣微,味淡。 [1]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解毒,止血。治蜈蚣咬傷,外傷出血,痢疾。」

倒掛草(中藥材)

拼音注音:Dào Guà Cǎo

來源 藥材基源:為鐵角蕨科植物倒掛鐵角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plenium normale Do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2500m的密林下或溪邊石上或路邊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台灣、湖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

植株高15-40cm。根莖短,直立或斜升,密被褐色、線狀披針形、粗篩孔的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5-20cm,栗褐色至紫黑色,有光澤,基部稍被鱗片;葉片草質或近革質,線狀披針形,長12-30cm,寬2.5-4cm,頂端常有一被鱗片的芽胞,着地生根,行無性繁植,基部不縮狹,一回羽狀;羽片15-30對或更多,互生,平展,彼此密接,長圓形或三角狀長圓形,中部的長1.5-2cm,寬5-8mm,先端鈍或圓形,基部不對稱,上緣與外緣有小鈍齒,內緣截形而與葉軸平行,下緣楔形,基部上側稍呈耳狀;葉脈羽狀分離,側脈二叉,基部上側一組二至三回分叉,每組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長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或中部以上,在中脈兩側排成平行而不相等的兩行;囊群蓋長圓形,膜質,全緣,開向中脈。

性狀 性狀鑑別 根莖密生黑褐色披針形鱗片,並有眾多鬚根。葉柄長5-20cm,基部有少數鱗片,葉軸紫黑色,葉片草質,披針形,長12-25cm,寬2-3.5cm,一回羽狀,羽片易脫落,三角狀長圓形,鈍頭,邊緣有粗鈍齒,每齒有1條小脈,基部全緣;葉軸紫黑色。孢子囊群生於小脈中部,囊群蓋矩圓形,膜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刺槐素(acacetin),芫花素(genkwanin),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芹菜素-7-O-二鼠李糖甙(apigenin-7-O-dirhamnoside),木犀草素-7-O-二鼠李糖甙(luteolin-7-0-dirhamnoside),芫花素-4'-O-葡萄糖鼠李糖甙(genkwanin-4'-O-glucosylrhamnoside),6,8-二-C-葡萄糖基木犀草素(6,8-di-C-glucosyl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鼠李糖甙(luteolin-7-O-glucosylrhamnoside),芫花素-4'-O-葡萄糖甙(genkwanin-4'-0-glucosid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Ⅱ)。 [2]

性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主肝炎;痢疾;外傷出血;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