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刺兒瓜(葫蘆科 假貝母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刺兒瓜(葫蘆科 假貝母屬植物))
刺兒瓜,假貝母屬,葫蘆科,攀援性草本,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我國有32屬,154種,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南部,生於海拔1300-1400米的林緣。
目錄
刺兒瓜(學名:Bolbostemma biglandulosum (Hemsl.) Franquet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刺兒瓜
- 拉丁學名:Bolbostemma biglandulosum (Hemsl.) Franquet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葫蘆目
- 科 :葫蘆科
- 族 :藏瓜族
- 亞 族:錐形果亞族
- 屬 :假貝母屬
- 種 :刺兒瓜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
- 保護級別:瀕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
攀援性草本,莖長達6米,枝細弱,初時稍被微柔毛,最後變無毛。葉柄細,長2-5厘米;葉片膜質,近圓形,兩面光亮,長、寬均4——7厘米,5波狀淺裂或不規則淺裂,頂端驟尖或鈍,基部彎缺寬心形,寬0.5一1.5厘米,深0.5—0.8厘米,下部2裂片頂端各有1突出的腺體。卷鬚絲狀,2歧,被短柔毛或無毛。雌雄異株。雄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及花梗絲狀,花序軸可長達12厘米,花梗長1—1.5厘米;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裂片狹披針形,淡黃綠色,頂端有長尾,長6—8毫米,寬1—1.2毫米,無毛;雄蕊5枚,插生於花萼筒基部,兩兩成對在花絲中部以下聯合,其餘1枚分生,花絲長0.8毫米,花葯橢圓形,黃色,長1毫米,藥隔伸出於花葯呈尾狀,長l一1.2毫米。雌花單生,花梗絲狀,長10—15毫米;子房密生小瘤狀凸起,花柱3,柱頭2裂。果實圓柱狀,黃綠色,長3.5—4厘米,徑2厘米,生細而銳的刺和稀疏的短腺毛,刺長5一7毫米,成熟後由頂端環狀蓋裂,並連胎座一起脫落,果蓋闊圓錐狀;種子褐色,不規則卵狀龜殼狀,有雕紋,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長約1厘米,寬約 7毫米,厚1.8毫米,頂端有膜質的翅,翅長約1厘米,先端有1淺裂。花期9月,果期10月。
相關變種
波裂葉刺兒瓜(變種)var. sinuato-lobulatum C. Y. Wu,
植物分類學報6 (2): 235. 1957.
與原變種不同之處在於:葉片外形不規則長方形,長短於寬,長2.5-3.5厘米,寬3-4.5厘米,5淺裂,上部3個裂片的中間裂片三角形,與兩側裂片近等長或稍長;花序軸很長,長達12厘米;花萼和花冠裂片為狹披針形,長6-8毫米,寬0.8-1毫米。 [1]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瀕危原因:生境退化或喪失;直接採挖或砍伐。
波裂葉刺兒瓜
波裂刺兒瓜葫蘆科 假貝母屬 ,產雲南麗江,生於海拔約1010米的林下灌叢中
形態特徵
葉片外形不規則長方形,長短於寬,長2.5-3.5厘米,寬3-4.5厘米,5淺裂,上部3個裂片的中間裂片三角形,與兩側裂片近等長或稍長;花序軸很長,長達12厘米;花萼和花冠裂片為狹披針形,長6-8毫米,寬0.8-1毫米。 [2]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約1010米的林下灌叢中。分布於雲南麗江。
刺兒瓜(原變種)
刺兒瓜(原變種),攀援性草本,莖長達6米,枝細弱,初時稍被微柔毛,最後變無毛。
形態特徵
葉柄細,長2-5厘米;葉片膜質,近圓形,兩面光亮,長、寬均4-7厘米,5波狀淺裂或不規則淺裂,頂端驟尖或鈍,基部彎缺寬心形,寬0.5-1.5厘米,深0.5-0.8厘米,下部2裂片頂端各有1突出的腺體。卷鬚絲狀,2歧,被短柔毛或無毛。雌雄異株。雄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及花梗絲狀,花序軸可長達12厘米,花梗長1-1.5厘米;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裂片狹披針形,淡黃綠色,頂端有長尾,長6-8毫米,寬1-1.2毫米,無毛;雄蕊5枚,插生於花萼筒基部,兩兩成對在花絲中部以下聯合,其餘1枚分生,花絲長0.8毫米,花葯橢圓形,黃色,長1毫米,藥隔伸出於花葯呈尾狀,長1-1.2毫米。雌花單生,花梗絲狀,長10-15毫米;子房密生小瘤狀凸起,花柱3,柱頭2裂。果實圓柱狀,黃綠色,長3.5-4厘米,徑2厘米,生細而銳的刺和稀疏的短腺毛,刺長5-7毫米,成熟後由頂端環狀蓋裂,並連胎座一起脫落,果蓋闊圓錐狀;種子褐色,不規則卵狀龜殼狀,有雕紋,邊緣有不規則的齒,長約1厘米,寬約7毫米,厚1.8毫米,頂端有膜質的翅,翅長約1厘米,先端有1淺裂。花期9月,果期10月。 [3]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00-1400米的林緣。分布在雲南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