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單葉省藤(棕櫚科 省藤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單葉省藤(棕櫚科 省藤屬植物))

單葉省藤(學名: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是棕櫚科,省藤屬攀援藤本植物,葉羽狀全裂,基生葉無纖鞭,莖上部葉半輪生的爪狀刺;羽片狹披針形或披針形,葉鞘具囊狀凸起,被多數黃綠色、托葉鞘紫色,雄花序圓錐狀,三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薄紙質,小佛焰苞近革質,兜狀,總苞杯狀,頂端斜截;雄花卵狀長圓形,花萼鐘形,裂片卵形,雌花直立,一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革質,小佛焰苞漏斗形,總苞托為極淺漏斗形,總苞杯狀,雌花未見。果被梗狀,果實球形或近球形,鱗片黃白色,種子球形或近球形,稍扁,10-12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海南及廣西。單葉省藤適生在磚紅壤、紅壤、黃壤。土層深厚、肥沃和濕潤的土壤條件。單葉省藤藤莖不具次生形成層,莖粗終生變化甚微,易於加工,工藝性能良好,是藤編家具及工藝品的優良材料。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單葉省藤
  • 拉丁學名: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初生目
  • 科  :棕櫚科
  • 亞 科:鱗果亞科
  • 族  :省藤族
  • 屬  :省藤屬
  • 種  :單葉省藤
  • 命名者及年代:C. F. Wei,1986
  • 保護級別:易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帶鞘莖粗3-6厘米。葉羽狀全裂,長2-3米,基生葉無纖鞭,莖上部葉具粗的長纖鞭,長1-1.5米,其上具3-7個基部合生、半輪生的爪狀刺;羽片不規則地單生或2-3片成組聚生(基生葉),狹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6-40厘米,寬2-5厘米,葉脈3-5條;葉軸中下部的周圍具長短不等的直刺,中上部的背面具幾個合生的或半輪生的爪;葉鞘具囊狀凸起,被多數黃綠色、長2-4厘米、基部寬5-8(-9)毫米的狹三角形、扁刺及小刺;托葉鞘紫色,無毛。

雄花序圓錐狀,直立或拱垂,三回分枝;一級和二級佛焰苞未見;三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長1.5-2.5厘米,薄紙質,無刺;小佛焰苞近革質,兜狀,頂端傾斜,具短纖毛;總苞杯狀,頂端斜截;小穗狀花序長2.5-4.5厘米,有10-20朵排列緊密的花;雄花卵狀長圓形,長7-7.5毫米,頂端略尖;花萼鐘形,長約4.5毫米,頂端3裂,裂片卵形,具驟尖頭;花冠約長於花萼2/3,基部與花絲基部合生成一柄;雄蕊6枚,花葯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成一短尖頭;雌花序長45-60厘米,直立,具二回分枝;一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長5-9厘米,革質,具疏銳刺,頂端斜截,一側延伸為尖的三角形;二級佛焰苞與一級佛焰苞同形,但較小,無刺;小佛焰苞漏斗形,長4-5毫米,頂端具短纖毛,一側延伸,總苞托為極淺漏斗形,基部與小穗軸合生,頂端傾斜,具二短三角形;總苞杯狀,頂端傾斜,側面具中性花的小窠;雌花未見。果被梗狀,長約4毫米;果實球形或近球形,全長2.8-3厘米,寬2-2.3厘米,頂端具長2-3毫米的喙,鱗片約18縱列,黃白色,邊緣褐色。種子球形或近球形,稍扁,長1.2-1.4厘米,寬1.1-1.3厘米,表面有多數小孔穴,種脊面有凹入的合點孔穴,胚乳嚼爛狀,胚基生。果期10-12月。 [1]

主要價值

藤莖不具次生形成層,莖粗終生變化甚微,且上下均勻。藤莖外層維管束密度比內層大,平均為8-4束米纖維比量自外層向內減少,表皮纖維長度大於藤心纖維長度,平均為1.47-1.44毫米,維管束大小及後生木質部導管直徑自外向內呈增大趨勢,平均為10.7毫米;藤皮及藤芯的抗拉強度均較大,易於加工,工藝性能良好,是藤編家具及工藝品的優良材料。

單葉省藤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省藤 (中藥)

形態特性

莖初時直立,後攀援。葉羽狀全裂,羽片部分長1-2.5米,頂端延伸為具爪狀刺的纖鞭;葉軸下部的上面密生直刺;葉軸背面沿中央具單生的向上部為2-5個合生的刺而在頂端的纖鞭則具半輪生的爪,葉柄背面凸起,具稀疏的刺,上面具密集的常常是合生的短直刺;葉鞘具囊狀凸起,被早落的紅褐色的鱗秕狀物和許多細長、扁平、成輪狀排列的長約2.5厘米的刺,大刺之間着生許多較小的針狀刺。羽片多,等距排列,稍密集,兩面綠色,線狀劍形,先端極漸尖為鑽狀和具剛毛狀的尖,長30-45厘米,寬1.3-1.8厘米,具3(-5)條肋脈,上面具剛毛,背面僅中肋具稀疏剛毛,邊緣具細密的纖毛。雌雄異株。

花序直立,開花前為佛焰苞包着,呈紡錘形,並具短喙,長約25-30厘米,外面的佛焰苞舟狀,兩端幾乎均勻地漸狹,上面具長短不一的平扁的、常常是片狀的三角形漸尖的直刺,裡面的佛焰苞少刺或無刺;開花結果後佛焰苞脫落;花序分枝上的二級佛焰苞及小佛焰苞均為苞片狀,闊卵形,漸尖;雄花序上的小穗軸密集,長約3厘米,花密集,雄花長圓狀卵形,長5毫米,花萼杯狀,淺3齒,花冠3裂,約2倍長於花萼,總苞淺杯狀;雌花序的小穗軸長2-4厘米,明顯之字形曲折,每側有4-7朵花;總苞托苞片狀,包着總苞的基部,總苞為稍深杯狀;中性花的小窠稍凹陷,呈明顯半圓形;果被平扁;花冠裂片2倍長於花萼,披針形,稍急尖。果球形,直徑1.7-2厘米,頂端具短粗的喙,鱗片18-20縱列,中央有寬的溝槽,具光澤,暗草黃色,具稍淡的邊緣和較暗的內緣線。種子近球形,壓扁,胚乳深嚼爛狀,胚近基生。花期5月,果期6-10月。 [2]

生長環境

常見於中海拔或低海拔的森林中。分布於台灣、廣東東南部、海南、廣西及雲南西雙版納有栽培。

入藥部位:莖。

性味:味苦,性平。

功效:驅蟲通淋驅風止痛

主治:用於蛔蟲蟯蟲絛蟲病小便淋痛齒痛

相關配伍

五淋澀痛赤藤白茯苓苧麻根等份。為末。百沸湯下,每服一錢。(《綱目》引《究原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每次1g;或打碎口含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切段,曬乾。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主蛔蟲,煮汁服之;又主齒痛,打碎口中含之。」


《單葉省藤》的精美圖片欣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