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夏天無(罌粟科、紫堇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天無
圖片來自 中藥藥用價值網

開花的種類——夏天無(罌粟科、紫堇屬植物)

是罌粟科紫堇屬植物,塊莖小,圓形或多少伸長,直徑4-15毫米;新塊莖形成於老塊莖頂端的分生組織和基生葉腋,向上常抽出多莖。莖高10-25厘米。葉二回三出,小葉片倒卵圓形,全緣或深裂成卵圓形或披針形的裂片。總狀花序疏具3-10花。苞片小,卵圓形,全緣,長5-8毫米。蒴果線形,多少扭曲,長13-18毫米,具6-14種子。種子具龍骨狀突起和泡狀小突起。 分布於中國和日本南部;在中國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山西和台灣。生長於海拔80-300米左右的山坡或路邊。

該種花的大小和形態變異較大,中國東部和中部的居群常具較大的花。本種塊莖含延胡索甲素、乙素等多種生物鹼,有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功能。對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和高血壓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夏天無(學名: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夏天無
  • 拉丁學名:Corydalis decumbens (Thunb.) Pers.
夏天無
圖片來自 老姚談植物
  • 別 名:伏生紫堇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罌粟目
  • 亞 目:罌粟亞目
  • 科:罌粟科
  • 亞 科:荷包牡丹亞科
  • 族:紫堇族
  • 屬:紫堇屬
  • 組:疊生延胡索組
  • 種:夏天無
  •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Pers.,1807

形態特徵

塊莖小,圓形或多少伸長,直徑4-15毫米;新塊莖形成於老塊莖頂端的分生組織和基生葉腋,向上常抽出多莖。莖高10-25厘米,柔弱,細長,不分枝,具2-3葉,無鱗片。葉二回三出,小葉片倒卵圓形,全緣或深裂成卵圓形或披針形的裂片。

總狀花序疏具3-10花。苞片小,卵圓形,全緣,長5-8毫米。花梗長10-20毫米。花近白色至淡粉紅色或淡藍色。萼片早落。外花瓣頂端下凹,常具狹雞冠狀突起。上花瓣長14-17毫米,瓣片多少上彎;距稍短於瓣片,漸狹,平直或稍上彎;蜜腺體短,約占距長的1/3至1/2,末端漸尖。下花瓣寬匙形,通常無基生的小囊。內花瓣具超出頂端的寬而圓的雞冠狀突起。蒴果線形,多少扭曲,長13-18毫米,具6-14種子。種子具龍骨狀突起和泡狀小突起。

繁殖方法

一般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種植,主要為條播,在整好的畦地上,開深3-4厘米,行距10-15厘米的淺溝,按株距9厘米左下種,芽頭朝上,種後,沿植溝撒一層草木灰,再鋪層腐熟的豬牛欄糞,蓋上稻草以保護土壤濕潤和防止雜草。每畝下種大約35千克。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夏天無種植對土壤要求不嚴,除排水不良的粘土外,其餘土壤都可種植,以肥沃的泥砂性土壤為優。因為夏天無種植是利用冬閒時的田(10月中旬至4月上旬),故土地充足。地按寬1-1.2米做成畦,溝寬0.3米,溝深0.1米,畦的小溝深0.2-0.3厘米,行距10厘米,株距0.7厘米。

施肥

施肥的基本原則: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肥;以基肥為主,配合施用追肥和種肥;以氮肥為主,配合施用磷肥和鉀肥;根據土壤肥力特點施肥;根據藥用植物營養特性施肥;根據氣象條件施肥。要使夏天無中藥材獲得種植高產,要施基肥(或稱底肥),要求每公頃施腐爛的豬糞或牛糞約1.2噸、鈣鎂磷肥3750千克、複合肥750千克。出苗後根據苗情施追肥或根外追肥。

種植:整好地,下好肥。將大小均勻的種子按上述要求種上,用種量約375千克/公頃用適量稻草蓋一層。遇天干應灌溉一次水,使土壤保持濕潤,以便出苗。

田間管理:夏天無生長發育前期的主要田間工作是人工拔除雜草,並在下雨時追施尿素約225千克/公頃。後期的主要田間工作是清溝排水,並在下雨時迫施尿素375千克/公頃,注意不下雨時不能施,避免燒死苗。

收穫留種

夏天無苗稈開始倒伏時,就可以收穫,大約在清明前後。按上述方法栽培產量可達3750千克/公頃。夏天無還改良了土壤,對換茬種植其它作物打好了基礎。將收穫的夏天無洗乾淨,挑選大小中等的作為種子。留種方法是用透氣的袋子撒一層細沙放一層種子,依次裝滿,細沙厚薄以能蓋住種子為宜。裝好後扎口,在室外挖一個坑,坑的大小根據種量而定,將裝子放在坑裡,並把土蓋回,到下次播種時起出即可。 [1]

主要價值

該種花的大小和形態變異較大,中國東部和中部的居群常具較大的花。本種塊莖含延胡索甲素、乙素等多種生物鹼,有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功能。對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腰肌勞損和高血壓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每日一味中藥:夏天無

中藥夏天無為罌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乾燥塊莖。功能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胃疼腹痛等症。藥如複方夏天無片、夏天無膠囊、夏天無注射液、夏天無眼藥水等。本品有大毒,使用注意毒副作用。

【功效】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本品辛散溫通,走行於氣分、血分,促進氣血運行經絡暢通,而有良好止痛效果。 [2]

【應用】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用於多種疼痛和肢體麻木、癱瘓。本品可用於風濕痹痛、腰肌勞損疼痛,常與當歸、懷牛膝、羌活、獨活等藥配合應用;可用於坐骨神經痛、跌打損傷痛、胃痛、腹痛,可單用本品,也可人複方應用,還可作延胡索代用品入藥。近年本品又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遣癱疾、外傷性截癱、小兒麻痹後遺症等病。

此外,本品配伍夏枯草、鈎藤等藥可用於高血壓。

《中藥大辭典》:夏天無

拼音注音:Xià Tiān Wú

別名:伏地延胡索、無柄紫堇(江西《草藥手冊》)。

出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塊莖或全草。春至初夏采塊莖,去泥,洗淨,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於丘陵、山坡潮濕草叢及水溝邊。分布湖南、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體無毛。塊莖近球形,直徑達6毫米,表面黑色,着生少數鬚根。莖細弱,叢生,長17~30厘米,不分枝。基生葉具長柄,葉片三角形,長約6厘米,2回3出,全裂,束回裂片具短柄,通常狹倒卵形;莖生葉2~3片,生莖下部以上或上部,形似基生葉,但較小,具稍長柄或無柄。總狀花序頂生,長1.7~4厘米;苞片卵形或闊披針形,全緣;花淡紫紅色,筒狀唇形,上面花瓣長1.4~1.7厘米,瓣片近圓形,先端微凹,距圓筒形,長6~8毫米,直或向上微彎;雄蕊6,成兩體。蒴果線形,2瓣裂。種子細小。花期4月。果期5~6月。

化學成分:塊莖含延胡索乙素、原阿片鹼、空褐鱗鹼、藤荷包牡丹定鹼等多種生物鹼。

藥理作用:延胡索乙素的藥理參見"延胡索』條。空褐鱗鹼能對動物產生所謂"強直性昏厥"樣現象,動物表現木僵、嗜睡;肌肉僵硬,如隨意改變其位置,即可保持於此種姿勢上,此可能是作用於基底神經節(與震顫麻痹不同)的結果,苯丙胺可拮抗之。空褐鱗鹼可擴張血管,消除血管收縮性反射,對腎上腺素、乙酰甲膽鹼有對抗作甩;它還抑制離體小腸的運動、興奮豚鼠及兔子宮,對血凝無影響。早年曾報告可用于震顫性麻痹、舞蹈症、腦部疾患,以及內耳眩暈症、前庭性眼球震顫;它還與海罌粟鹼等相似,有抗腎上腺素作用。

功能主治:降壓鎮痙行氣止痛活血去瘀治高血壓,偏癱,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

①《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行血,活血止血,止痛,鎮痙。"

②江西《中草藥學》:"降壓止痛,行氣活血。治各型高血壓、偏癱症,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錢;或研末。

複方

①治高血壓、腦瘤或腦栓塞所致偏癱鮮夏天無搗爛。每次大粒四至五粒,小粒八至九粒,每天一至三次,米酒或開水送服,連服三至十二個月。(《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各型高血壓:㈠夏天無研末沖服,每次二至四克。㈡夏天無、鈎藤、桑白皮、夏枯草。煎服。

③治風濕性關節炎:夏天無粉每次服三錢,日二次。

④治腰肌勞損:夏天無全草五錢。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中草藥學》) [3]

臨床應用

本品具有降壓、鎮靜,舒筋、活絡、止痛等作用。臨床試治高血壓12例,服藥7天至12個月後,近期治癒,顯着好轉9例;偏癱9例,經治3~12個月後,治癒4例,顯着好轉5例。對於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骨折及扭傷、小兒麻痹症等,有止痛、消腫,緩解關節僵硬,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加速骨拆癒合等效果。此外,配合天葵治療乳腺炎33例,經1~4天全部治癒。

製劑及用法:

  • ㈠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0.5克。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
  • ㈡沖劑:每日2次,每次1克。
  • ㈢片劑:每片含量相當於生藥0.3克。每天3次,每次3~5片。根據不同的病情,療程可自數天至數月,最長者達1年。治程中除少數患者有噁心、胃部不適外,未見其他副作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