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半夏(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山半夏(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

山半夏,中藥名。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馬蹄犁頭尖Typhonium trilobatum(L.)Schott的塊莖。植物馬蹄犁頭尖,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胃痛,跌打勞傷,外傷出血,乳癰,瘡癰癤腫。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山半夏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單子葉植物綱
  • 目 :天南星目
  • 科 :天南星科
  • 屬 :犁頭尖屬
  • 種  :馬蹄犁頭尖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毒 性:有毒《全國中草藥匯編》
  • 用 量:煎湯3-6g炮製後用;外用適量
  • 分布區域: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形態特徵

馬蹄犁頭尖,別名裂葉犁頭尖《廣西植物名錄》。塊莖近球形或長圓形,密生長5-10厘米,具多數鬚根的肉質根。葉2-4,葉柄長25-35厘米,下部具寬鞘;幼株葉片戟形,前裂片三角形,長達4厘米,基部寬2厘米;後裂片狹披針形,長3.5厘米,基部寬5毫米。多年生植株葉片寬心狀卵形,3淺裂或深裂,中裂片卵形或菱狀卵形,漸尖,有時具細尖頭,長10-15厘米,寬6-11厘米,側裂片斜卵形,長8-13厘米,外側常耳狀外展,中裂片側脈約10對,斜伸,常分叉,集合脈2條,細脈網狀。花序柄長5-10厘米;佛焰苞淡紫色帶綠色,內面紫色,管部長圓形,長2.5-3.5厘米,粗1-1.5厘米;檐部長卵狀披針形,漸尖,長15厘米以上,外面干時綠白色,內面紫紅色,展開寬5-8厘米,肉穗花序:雌花序短圓柱形,長約7毫米,子房黃綠色,柱頭紫色;中性花序長2.8厘米,下半部具花,上半部無花,中性花黃色,線形,長約7毫米,捲曲;雄花序粉紅色,長1.2-1.7厘米,粗約5毫米;附屬器紫紅色,長圓錐形,具短柄,基部粗4-7毫米,長5-12厘米。漿果卵圓形。種子球形,花期5-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50米以下的熱帶芭蕉林、灌叢、草地、荒地、路旁。

入藥部位:塊莖。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入肝、腎經。

功效:散瘀止痛解毒消腫

主治:胃痛,跌打勞傷外傷出血乳癰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宜炮製後用)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1]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寒,消腫止痛。」

山半夏(中藥材)

拼音注音:Shān Bàn Xià

別名:土半夏、土附子、土田七、小黑牛、馬蹄跌打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馬蹄犁頭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phonium trilobatum(L.)Schott[Arum trilobatum 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50m以下的熱帶芭蕉林、灌叢、草地、荒地、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2]

原形態

馬蹄犁頭尖,塊莖近球形或長圓形,密一長5-10cm,具多數鬚根的肉摧毀根。葉2-4,葉柄長25-35cm,下部具寬鞘;幼株葉片戟形,前裂片三角形,長達4觀,基部寬2cm;後裂片狹披針形,長3.5cm,基部寬5mm。多年生植株葉片寬心狀卵形,3淺裂或深裂,中裂片卵形漸尖,有時具細尖頭,長10-15cm,寬6-11cm,側裂片斜卵形,長8-13cm,外側常耳狀外展,中裂片側脈約10對,斜伸,常分叉,集合脈2條,細脈網狀。花序柄長5-10cm;佛焰苞淡紫色帶綠色,內面紫色,管部長圓形,長2.5-3.5cm,粗1-1.5cm;檐部長卵狀披針形,漸尖,長15cm以上,外面干時綠白色,內面紫紅色,展開寬5-8cm,肉穗花序,雌花序短圓柱形,長約7mm,子房黃綠色,柱頭紫色;中性花序長2.8cm,下半部具花,上半部無花,中性花黃色,線形,長約7mm,捲曲;雄花序粉紅色,長1.2-1.7cm,粗約5mm;附屬器紫紅色,長圓錐形,具短柄,基部粗4-7mm,長5-12cm。漿果卵圓形。種子球形,花期5-7月。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胃痛;跌打勞傷;外傷出血;乳癰;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