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庵羅果 (本草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庵羅果 (本草植物))

庵羅果又叫香蓋。庵羅果樹長得像花林樹,而且極大。葉子像茶葉,形狀像北梨,五、六月熟,多吃沒有害。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庵羅果
  • 外 文 名:An Luo fruit
  • 別 名:香蓋
  • 原 產 地:印度、馬來西亞、緬甸、 菲律賓

形態特徵

又叫香蓋。古籍中記有「庵羅果」一名,它是杧果(Mangifera lndica Linn)的梵文名字āmra的音譯,亦譯作「庵沒羅果」(《大唐西域記》646年),或「庵婆羅」。但是,千餘年來,對「庵羅果」究竟是什麼果樹,一直糾纏不清。記有「庵羅果」一名的古籍只有有限的幾種,而且大都是佛書和本草類文獻,而以佛書的著錄為早。

庵羅果樹長得像花林樹,而且極大。葉子像茶葉,果實形狀像北梨,五、六月熟。 [1]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性溫,無毒。味甘,溫。食之止渴,動風氣。天行病後及飽食後,俱不可食之。又,不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樹生狀若林檎而極大。

功效主治:煎水服,止渴疾。主治止渴。又可治婦女經脈不通,男人血脈不行。經常食,使人不飢。凡時疫流行病和吃飽後,都不能吃。

庵摩羅果

庵摩羅果,梵文 āmalaka,一種印度果實的名字。音譯阿摩洛迦或庵摩洛迦。舊又譯作阿摩勒,庵摩勒等。

《大唐西域記》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藥果之名也。」 《維摩詰經·弟子品》僧肇注曰:「庵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

中國稱為余甘子。

余甘子是一種藥用和食用皆有較高附加值的植物, 被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定為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的三種保健植物之一。

余甘子的果、葉、莖、根都具有藥用價值, 以果實入藥最普遍。其同名果實, 因口感「先苦後甜」得名, 又名牛甘果、油柑子、回甘子、庵羅果、庵摩勒、庵婆羅果等。余甘果的藥效顯著, 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血熱血瘀、胃腹痛、感冒、牙疼、咽喉痛、痢疾、咳嗽等疾患。

余甘果營養成分豐富。其硒含量位於人類已知食物之冠, 與山楂、白欖並列為「世界三大雜果」。它富含維生素C, 被醫學界譽為「天然維生素丸」。余甘果還是佛教三大果之一, 藥食兩用, 深受大眾青睞。

生物學特性

余甘生長於亞熱帶地區,對溫度反應敏感,善高溫,要求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畏霜雪,遇雪凍落花落葉,甚至枯枝凍死。在我省分布,多在福清以南地區,福清以北罕見生長。 余甘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自莆田至閩南各縣,許多野生余甘散生於砂質土、紅壤土、黃壤土,甚至砂質土的山地上也能生長,有百餘年的大樹仍結果。 [2]

性狀及成分

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 作為中藥材的余甘子是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性狀呈球形或扁球形, 直徑1.2~2厘米。表面棕褐色墨綠色, 有淺黃色顆粒狀突起, 具皺紋及不明顯的6棱, 果梗長約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 質硬而脆。內果皮黃白色, 硬核樣, 表面略具6棱, 背縫線的偏上部有數條筋脈紋。種子6粒, 近三棱形, 棕色。藥材氣微, 味酸澀, 回甜, 以個大、肉厚、回甜味濃者為佳。

余甘子營養成分非常豐富, 果實含有多種維生素被醫學界稱為「天然維生素丸」。如,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胡蘿蔔素以及黃酮類多種苷類化合物。尤其是維生素C, 比柑桔高10~23 倍, 比蘋果高60~134 倍。經長時間高溫的余甘子的維生素C損失很小, 保存率達80% 以上。這在其他果蔬中極為罕見, 可能與其富含多酚類物質有關。余甘果含17種氨基酸, 其中有人體所需的8 種氨基酸。另外, 余甘子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糖類蛋白質食用纖維等。 [3]

庵羅果《證類本草》

味甘,溫。食之止渴,動風氣。天行病後及飽食後,俱不可食之。又,不同大蒜辛物食,令人患黃病。樹生狀若林檎而極大。(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雲∶微寒,無毒。主婦人經脈不通,丈夫營衛中血脈不行,久食令人不飢。葉似茶葉,可以作湯,療渴疾。

衍義曰∶庵羅果,西洛甚多,亦梨之類也。其狀亦梨,先諸梨熟,七夕前後已堪啖,色黃如鵝梨,才熟便鬆軟,入藥,絕希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