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普蘭翠雀花(毛茛科、翠雀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普蘭翠雀花(毛茛科、翠雀屬植物))

是毛茛科,翠雀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約15厘米,基生葉,與莖下部葉均有長柄;葉片腎形,兩面有白色柔毛和少數黃色腺毛,葉柄基部有狹鞘,帶藍色。總狀花序,約有15朵密集的花;苞片葉狀;花梗向上直展,萼片深藍色,有柔毛,近橢圓形,花瓣無毛,裂片卵形,子房有稀疏短柔毛。7-8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西藏西南部普蘭。生海拔5000米一帶山地多石礫山坡。該種是《中華草本》收錄名為峨山草烏的藥用來源。 入藥部分為該種的根,有鎮痛、祛風除濕之功效。

普蘭翠雀花(學名:Delphinium pulanense W. T. Wang)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普蘭翠雀花
  • 拉丁學名:Delphinium pulanenseW. T. Wang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 :毛茛目
  • 科 :毛茛科
  • 亞 科:金蓮花亞科
  • 族 :翠雀族
  • 屬 :翠雀屬
  • 種 :普蘭翠雀花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高約15厘米,粗約7毫米,與花序都有白色柔毛和黃色短腺毛.基生葉1,與莖下部葉均有長柄;葉片腎形,長2-4.5厘米,寬4-9厘米,基部寬心形,三深裂至距基都約5毫米處,深裂片互相覆壓,中央深裂片菱狀倒卵形,三裂近中部.淺裂片有不等大的狹卵形小裂片,側深裂片扇形,不等三裂,稍超過中部,兩面有白色柔毛和少數黃色腺毛,葉柄長3.5-9.5厘米,基部有狹鞘,帶藍色。莖上部葉有稍長柄,葉片三角形,長約3.5厘米,三全裂,全裂片細裂,來回裂片披針狀線形至線形,寬2-3毫米。

總狀花序長約6厘米,約有15朵密集的花;苞片葉狀;花梗向上直展,長達2厘米,小苞片2-3,生花梗上部或與花鄰接,線形,長12-20毫米,寬1.2-1.5毫米,有柔毛;萼片深藍色,外面有柔毛,近橢圓形,長約2厘米,距圓筒形,長7-8毫米,基部粗3毫米;花瓣無毛,頂端微凹;退化雄蕊的瓣片長約5.5毫米,二淺裂,裂片卵形,腹面有白色短髯毛,爪長約6毫米;雄蕊無毛;心皮3,子房有稀疏短柔毛。7-8月開花。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西藏西南部普蘭。生海拔5000米一帶山地多石礫山坡。喜冷爽濕潤氣候,不耐夏季炎熱高溫,要求深厚肥沃、通氣性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在自然條件下,適生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10-14%。 [1]

主要價值

觀賞:翠雀花清雅秀麗開花繁茂深受人們喜愛,翠雀花耐蔭性較強,是作林下地被的優良材料,可以豐富城市景觀。由於翠雀花期長,可作為簇植花卉布置花壇、花境或在草坪、道路邊緣栽植。

藥用:根,有鎮痛祛風除濕之功效

白藍翠雀花(中藥材)

拼音注音:Bái Lán Cuì Què Huā

英文名:Bluewhite Larkspur

出處: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藍翠雀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D.tanguticum Huth;D.albocoeruleum Maxim.var.pumilum Huth]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除去雜質,陰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600-4700m的山地草坡或林下。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

原形態

白藍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莖高40-60cm,被反曲的短柔毛。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或存在,下部葉有長柄;葉柄長3.5-13cm;葉片五角形,長1.4-5.8cm,寬2-10cm,3裂至近基部,一回裂片通常一至二回深裂,小裂片狹卵形或披針形,寬2.5-5mm,具1-2枚牙齒,兩面疏被短柔毛。傘房花序有3-7朵花;下部苞片葉狀;花梗長3-12cm,被反曲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近頂部或與花鄰接;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寬卵形,長2-2.5cm,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距長1.7-2.5cm,末端稍向下彎曲;花瓣2,無毛;退化雄蕊2,黑褐色,瓣片卵形,2淺裂或裂至中部,腹面有黃色髯毛;雄蕊多數,花絲被短毛;心皮3,被短柔毛。蓇葖果,長約1.4cm。種子四面體形,長約1.5mm,有鱗狀橫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性狀 性狀鑑別 根圓柱形,少見支根,棕褐色,長3-8cm,直徑1.5-6mm;表面具較細的縱直條紋,根頭殘留葉柄殘基;斷面黃色。莖棕紫色,具縱棱,被反曲短柔毛;斷面中空。葉灰綠色至棕黃色;葉片濕潤後展平,呈五角狀,長1.4-6cm,寬2-10cm,3深裂;葉柄長0.5-12cm;葉與葉柄均被柔毛。傘房花序有3-7朵花,距圓筒狀鑽形;花瓣2;退化雄蕊花瓣狀,黑褐色,有黃色髯毛。蓇葖果長1.4cm。種子四面體形,有鱗狀橫翅。氣微,味苦。 [2]

性味:苦;寒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主痢疾;腸炎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治腸炎。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