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硃砂丹桂(木犀科 木犀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硃砂丹桂(木犀科 木犀屬植物))
硃砂丹桂又叫軟葉丹桂、硃砂桂和丹桂。灌木,樹冠圓球形。樹皮淺灰色,較平滑,皮孔稀疏。葉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12厘米,寬2. 5^-5厘米;葉面較平整,葉緣反卷,全緣,先端偶有疏齒,基部寬楔形;先端鈍尖或短尖;側脈8^10對,網脈兩面明顯;葉柄長8^10毫米。花色橙紅,花冠稍內扣;香味淡。花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產於浙江、江蘇、上海和河南。
目錄
硃砂丹桂(學名:Osmanthusfragrans)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硃砂丹桂
- 拉丁學名:Osmanthusfragrans
- 界 :植物界
- 科 :木犀科
- 屬 :木犀屬
- 景觀用途:庭植觀賞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
品種來源
據宋代陳郁撰寫的《話腴》一書記載:「象山士子史本,有木犀忽變紅色、異香,因接本獻闕下,高宗雅愛之,畫為扇面,仍制詩以賜從臣……自是四方爭傳其本,歲接數百,史氏由此昌焉……」本引文說明宋代高宗皇帝,愛好桂花;有人用嫁接法改良丹桂品種花色,獻帝爭寵,從而為往昔『硃砂桂』的誕生與今日此品種的繁衍,創造力有利條件。
形態特徵
『硃砂桂』是常綠高灌木,樹冠圓球形,緊密度中等。樹皮淺灰色,比較平滑,皮孔稀疏,形狀、大小不等。標準株分枝力平均2.5個,春梢平均長度為6.9cm,節數平均5.0節/梢;腋芽數平均22.5枚/梢,每節單側3芽及3芽以上疊生率占49.1 %。葉身綠色,硬革質,有光澤;長橢圓或橢圓形,大小不等;葉長6.0~12.0cm,平均9.1cm,葉寬2.3~4.7cm,平均3.2cm,長寬比約2.9;葉面較整齊,葉緣微波曲、反卷;全緣,偶先端有疏齒;側脈8~10對,較整齊,網脈兩面明顯;葉尖鈍尖或短尖;基部寬楔形,葉柄平均長0.9cm。花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花冠斜展,裂片卵圓形,微內扣;花色橙紅,國際色卡編號為28B(中橙紅色);花味淡,與其他秋桂類品種香味有明顯區別。
生長環境
『硃砂桂』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桂花品種,宋代即有栽培,繁衍至今。幼年時長勢旺盛,成年後長勢不如其他丹桂類品種,樹冠內部長期空禿,耐陰性較差。另外,本品種不甚耐寒,冬季嚴寒常有葉片枯黃脫落現象。
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區。
繁殖栽培
『硃砂桂』常用嫁接育苗,砧木多用小葉女貞。因砧木不夠親和,成年樹常會發生長勢衰退甚至死苗現象。可用桂花本砧嫁接來改善砧本間親和性,也可努力提高扦插成活率,改用扦插育苗。 [1]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硃砂桂』花梗較短,開花比較集中。根據花期物候觀察:鈴梗期至香眼期,花色橙黃;初花期花色紅橙;盛花期則轉為橙紅色,花色極艷麗,觀賞價值很高,深受群眾歡迎。由於『硃砂桂』喜陽不耐陰,在種植或配景時,多用孤植的手法,在公園或一些綠地景觀中作為主景樹加以引種。也可種於開闊草地,或種於亭台樓閣旁,配以假山、湖石及花灌木,不宜群植。
硃砂桂(學名:Osmanthus fragrangs CV 'zhusha'):
為丹桂品種群,喬木,高5米,冠幅3米,樹冠圓球形,緊密度中等,樹皮淺灰色,比較平滑,皮孔稀疏,形狀。大小不一。葉片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3.5-4.0厘米,葉色暗綠,全緣或頂端有鋸齒,側脈7-11對,生長一般,干形好,嫩梢的紅色,花期8月,領先於秋桂類,花紅色,花瓣4-6毫米,每芽有花6-8朵,花量大,花味較濃,花期15天左右。 品種分類為丹桂群,花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耐陰性較差,不甚耐寒宜作開發的園林綠化樹種。
形態特徵
硃砂桂為丹桂品種群,常綠喬木,樹冠圓球形,干形好,高5米,冠幅3米,緊密度中等。樹皮淺灰色,比較平滑,皮孔稀疏。小枝黃褐色,無毛,嫩梢紅色。標準株分枝力平均2.5個,春梢平均長度為6.9厘米,節數平均5.0節/梢;腋芽數平均22.5枚/梢,每節單側3芽及3芽以上疊生率占49.1 %。葉身綠色,硬革質,有光澤;長橢圓或橢圓形,大小不等;葉長6.0-12.0厘米,平均9.1厘米,葉寬2.3-4.7厘米,平均3.2厘米,長寬比約2.9;葉面較整齊,葉緣微波曲、反卷;全緣,偶先端有疏齒;側脈8-10對,較整齊,網脈兩面明顯;葉尖鈍尖或短尖;基部寬楔形,葉柄平均長0.9厘米。
聚傘花序簇生於葉腋,或近於帚狀,每腋內有花多朵;花瓣4-6毫米,每芽有花6-8朵,花量大,花味較濃;花色橙紅,國際色卡編號為28B(中橙紅色);與其他秋桂類品種香味有明顯區別。苞片寬卵形,質厚,長2-4毫米,具小尖頭,無毛;花梗細弱,長4-10毫米,無毛;花極芳香;花萼長約1毫米,裂片稍不整齊;花冠斜展,裂片卵圓形,微內扣,花冠紅色,長3-4毫米,花冠管僅長0.5-1毫米;雄蕊着生於花冠管中部,花絲極短,長約0.5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藥隔在花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顯的小尖頭;雌蕊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0.5毫米。果歪斜,橢圓形,長1-1.5厘米,呈紫黑色。花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花期15天左右。
生長習性
桂花屬長日照植物,喜在充足的陽光和土層肥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土壤要微酸,PH5.5-6.5。忌鹼土,怕積水和煤煙。北方需盆栽,低溫溫室越冬,0℃左右的溫度對盆栽的桂花不會有害。
硃砂桂幼年時長勢旺盛,成年後長勢不如其他丹桂類品種,樹冠內部長期空禿,耐陰性較差。另外,該品種不甚耐寒,冬季嚴寒常有葉片枯黃脫落現象。 [2]
植物文化
高杆硃砂桂據宋代陳郁撰寫的《話腴》一書記載:「象山士子史本,有木犀忽變紅色、異香,因接本獻闕下,高宗雅愛之,畫為扇面,仍制詩以賜從臣……自是四方爭傳其本,歲接數百,史氏由此昌焉……」本引文說明宋代高宗皇帝,愛好桂花;有人用嫁接法改良丹桂品種花色,獻帝爭寵,從而為往昔『硃砂桂』的誕生與今日此品種的繁衍,創造力有利條件。
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桂之枝兮刺天」讚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到浦城桂樹之盛。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硃砂丹桂的特點。
浦城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西北接江西省廣豐縣,東鄰浙江省江山、龍泉二市和遂昌縣。2007年1月11日,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浦城縣為「中國丹桂之鄉」。 浦城丹桂栽培歷史悠久,文字記載約有2000年。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園林城市,紛紛前來該縣訂購硃砂丹桂樹(苗),上海世博園和北京奧運場館建設都移栽了浦城硃砂丹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