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杏黃兜蘭(蘭科、兜蘭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杏黃兜蘭 |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杏黃兜蘭(蘭科、兜蘭屬植物)) 是蘭科,兜蘭屬的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葉基生;數枚至多枚,葉片帶形、革質。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子房頂端常收狹成喙狀;花大而艷麗,有種種色澤;中萼直立,花粉粉質或帶粘性,退化雄蕊扁平;柱頭肥厚,下彎,柱頭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2-4月開花。由中國植物學家張敖羅於1979年初次採集;1982年經陳心啟、劉方媛定名。 杏黃兜蘭花大色雅,含苞時呈青綠色,初開為綠黃色,全開時為杏黃色,花期長達40-50天,罕見的杏黃花色填補了兜蘭中黃色花系的空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目錄杏黃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armeniacum S. C. Chen & F. Y. Liu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地下具細長而橫走的根狀莖;根狀莖直徑2-3毫米,有少數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葉基生,二列,5-7枚;葉片長圓形,堅革質,長6-12厘米,寬1.8-2.3厘米,先端急尖或有時具彎缺與細尖,上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並具龍骨狀突起,邊緣有細齒,基部收狹成葉柄狀並對摺而套疊。 花葶直立,長15-28厘米,淡紫紅色與綠色相間,被褐色短毛,頂端生1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長1.3-1.8厘米,淡綠黃色並有紫紅色斑點,稍被毛;花梗和子房長3.5-4厘米,被白色短柔毛;子房有6條鈍的縱棱;花大,直徑7-9厘米,純黃色,僅退化雄蕊上有淺栗色縱紋;中萼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2-4.8厘米,寬1.4-2.2厘米,先端近急尖,背面近頂端與基部具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合萼片與中萼片相似,長2-3.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鈍而不裂,背面具長柔毛並有2條鈍的龍骨狀突起,邊緣具緣毛;花瓣大,寬卵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2.8-5.3厘米,寬2.5-4.8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渾圓,內表面基部具白色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唇瓣深囊狀,近橢圓狀球形或寬橢圓形,長4-5厘米,寬3.5-4厘米,基部具短爪,囊口近圓形,整個邊緣內折,但先端邊緣較狹窄,囊底有白色長柔毛和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寬卵形或卵圓形,長1-2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急尖,背面具鈍的龍骨狀突起。花期2-4月。 栽培技術培養土:兜蘭對培養土的要求較高。大多數兜蘭的原產地降水較多一年中只有幾個月空氣比較乾燥,因此兜蘭全年要求濕潤的培養土。此外,為預防根部缺氧,應保證培養土排水良好。 澆水應用軟水(最好是雨水)澆花,但盆內不可積水,否則細菌大量繁殖,易造成植株腐爛死亡,冬季澆花的水不能太涼。葉片也不可長時間積水,否則葉片易腐爛。夏季可通過噴水或噴霧達到兜蘭生長所需的較高空氣濕度。 施肥施肥宜少而勤。一般市場上銷售的成品肥即可,如使用有機肥料,一部分兜蘭品種會更加繁茂。此外,植株較大的品種比葉片少的品種需更多肥 料。肥料充足,新芽充分發育,植株才會開花,否則要等到第二年才會開花。通常所有的兜蘭品種應每半年施一次石灰肥,劑量為每10厘米盆徑可用一茶匙碳酸石灰,也可在澆花中加入石灰,這樣肥料就可被植株長期汲取。 換盆移植每隔兩年換盆一次,若能每年換盆一次自然更好。大型植株開花較多,除非必要,否則不要扯斷或扯裂根部。換盆時不可破壞植株組織,否則腐黴菌就會趁虛而入。可用木炭粉來預防腐黴菌。 病蟲防治所有的兜蘭品種都易受紅蜘蛛侵害,尤其是生有光滑葉片的品種。因此,應時常檢查葉片。其他的害蟲很少危害兜蘭。兜蘭常見病還包括細菌和真菌感染。新鮮、流通的空氣可起預防作用。 主要價值兜蘭又名拖鞋蘭,夏秋或臨冬開花,花期最長達70餘天。西南地區的兜蘭葉片通常要厚實硬朗些,花色更為亮麗顯眼,有更好的抗旱保水機制,在抗逆性新品種選育上具有非常高的利用價值。 兜蘭盆花生產需要3到5年,由於其花形奇特、花色豐富、花期持久,且容易管護,在12到30攝氏度範圍能生長,室溫23度環境下能正常開花,因此頗受家庭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潛力巨大,是值得開發生產的蘭花種類之一,也是發展小盆栽產業的新興品種。 [1] 保護級別保護級別:杏黃兜蘭一經發現,便在國際園藝界引起轟動,在香港被譽為「金童」、「金兜」,在世界蘭花展中多次獲得金獎。國際上每株賣價高達8000美元,以致濫挖濫采和走私出境猖獗;加上生態環境破壞、產地範圍小、原生種群小等原因,杏黃兜蘭已處於滅絕邊緣,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物種,具有「蘭花大熊貓」之稱。 杏黃兜蘭自2010年12月1日起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全球範圍內瀕危(EN),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保護現狀:中國蘭科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的科技人員採取原產地野外生態觀測和遷地保護-繁育-回歸原產地相結合的手段,對杏黃兜蘭進行保育生態學研究。保護杏黃兜蘭應從保護其生存環境入手,設立保護樣地,實行封閉式保護,消除人為活動的威脅。儘快將一些植株遷往異地予以保護,開展人工播種繁殖,回歸自然。從2000年開始,科研人員在雲南省怒山的落砂坡山對杏黃兜蘭的繁殖式樣、生命周期、生態環境要求、群落結構特徵等進行了觀察研究,並進行了遷地深圳繁殖,然後移植回原產地的試驗。經過5年多的時間,2007年國際一級保護瀕危物種杏黃兜蘭成功回歸自然。從怒山移植到深圳的杏黃兜蘭長勢良好,並能正常開花結果和繁殖,杏黃兜蘭野生居群恢復良好。杏黃兜蘭和玉女兜蘭被譽為「金童玉女」,保護現狀如何?國家Ⅰ級瀕危珍稀植物|杏黃兜蘭的鑑賞及保護現狀兜蘭俗稱拖鞋蘭,是馳名世界的著名蘭科觀賞花卉,其葉片青翠,排列整齊,花葶出葉,聳立挺直,花形奇特,唇瓣猶如布兜口袋,非常引人注目,而且色彩艷麗,五彩斑斕,色系齊全,品種繁多,花期可長達兩個月,非常適合盆栽觀賞,因而非常受市場歡迎。 從兜蘭品種的命名可以得知,許多園藝名品兜蘭的父本或母本,不少都是源自我國的兜蘭品種。據統計,原產我國的,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止貿易的18種野生兜蘭,幾乎全部流失到了國外,而大部分都是被低價收購,或者被贈送,當然更多的是被偷竊出去。 兜蘭被瘋狂盜採最猖狂時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在歐美種植和花卉市場,經常有不計其數的產自中國的兜蘭被成批銷售,其中大多都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比如硬葉兜蘭、杏黃兜蘭、麻栗坡兜蘭、白花兜蘭等。由於兜蘭品種相似,在利益的驅使下,盜採分子採取挖光挖絕的方式,只要是兜蘭都會被挖掘,以至於很多兜蘭都處於極度瀕危境地。即便是如今,依然有小規模的貿易在網絡平台和社交軟件上交易,不能不讓人擔憂。 硬葉兜蘭(玉女兜蘭)為了讓更多的花友和蘭友了解到兜蘭的珍稀,提高保護意識,以及對品種的辨識,進行科學普及,我們陸續將我國原產的兜蘭品種介紹給諸位蘭花愛好者,前面我們介紹了「玉女兜蘭」,其中提到兜蘭中的「金童玉女」兩品種,今天我們介紹一下被稱為「金童」的杏黃兜蘭。 [2] * 杏黃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armeniacum S. C. Chen & F. Y. Liu)是蘭科、兜蘭屬的地生或半附生植物。地下具細長而橫走的根狀莖,有少數稍肉質而被毛的纖維根;葉基生,二列,5-7枚;葉片長圓形,堅革質,長6-12厘米,寬1.8-2.3厘米,先端急尖或有時具彎缺與細尖,上面有深淺綠色相間的網格斑,背面有密集的紫色斑點並具龍骨狀突起,邊緣有細齒,基部收狹成葉柄狀並對摺而套疊。 花葶從葉叢中長出,花苞片非葉狀;花葶直立,長15-28厘米,淡紫紅色與綠色相間,被褐色短毛,頂端生1花;花苞片卵狀披針形或卵形,淡綠黃色並有紫紅色斑點,稍被毛;花大,直徑7-9厘米,純黃色,僅退化雄蕊上有淺栗色縱紋;花瓣寬卵狀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急尖或近渾圓,內表面基部具白色長柔毛,邊緣具緣毛;唇瓣深囊狀,近橢圓狀球形或寬橢圓形,基部具短爪,囊口近圓形,整個邊緣內折,但先端邊緣較狹窄,囊底有白色長柔毛和紫色斑點;退化雄蕊寬卵形或卵圓形,先端急尖,背面具鈍的龍骨狀突起。果實為蒴果,花期2-4月。 杏黃兜蘭分布在怒江流域的雲南西北部和西藏南部,1979年由昆明植物所張敖羅先生初次採集,1982年經陳心啟、劉方媛命名。杏黃兜蘭的花苞基本上一色,初春開花,含苞時呈青綠色,初開為綠黃色,全開時為杏黃色,姿態優雅,色澤倩麗,雍容華貴,花期長達40-50天,並且填補了兜蘭色系中純素黃色系的空白,因而具有較高觀賞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杏黃兜蘭被發現後,在國際園藝界引起轟動,並在世界蘭花展中(個人)多次獲得金獎,曾經出現一株難求的現象。在利益驅使下,國內蘭商和採掘者聞風而動,以殺雞取卵的方式進行掠奪式採挖,更有一些所謂的「蘭家」和境外勾結,走私出境,以至於原產地的兜蘭遭遇劫難,不但杏黃兜蘭,其他相似品種都被挖掘一空,從而導致杏黃兜蘭極度瀕危,野生很難發現其蹤影。 然而,由於我們關於野生瀕危植物的相關法律法規相對滯後,杏黃兜蘭沒有被列入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保護,因而面臨無法可依的境地。如今杏黃兜蘭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討論稿),級別為國家Ⅰ級瀕危重點保護。早在1997年制定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所有兜蘭被列入附錄I,屬於絕對禁止國際貿易的物種(符合締約國制定的「人工繁殖」定義植株除外)。在2004年出版的《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里,18種兜蘭屬植物中有5種被列為極危種,12種被列為瀕危種,杏黃兜蘭為極危種。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評估,杏黃兜蘭被評定為極危(CR)。 杏黃兜蘭被稱為「蘭花中的大熊貓」,固然有其較高觀賞價值,其實還有一些炒作成分在裡面。然而,正是這種炒作風氣,使得本來自然種群可以穩定繁殖的杏黃兜蘭,數量急劇下降,面臨滅絕,以至於真正成為「大熊貓」,不由得使人感到悲哀。如今,科研人員對杏黃兜蘭進行遷地繁殖獲得成功,可喜可賀。可是,如果不加強對野生植物和野生資源的保護,如果不加強管理和出台相關懲罰措施,那麼,可能以後我們只能從溫室里去欣賞杏黃兜蘭,而不能在自然界看到其清秀俊逸的身影。《杏黃兜蘭》的精美圖片欣賞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