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桂櫻(薔薇科、李屬植物))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櫻
圖片來自 動植物

開花的種類——桂櫻(薔薇科、李屬植物)

是薔薇科李屬植物,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葉橢圓形、矩圓形或矩圓形倒卵形,長4-10厘米,寬2-5厘米。總狀花序,花瓣白色,雄蕊10-50,排成兩輪;心皮1,花柱頂生,柱頭盤狀。6-7月結果,卵球形,徑8-10毫米,紅褐色或黑色果實,核果,乾燥;核骨質,核壁較薄或稍厚而堅硬,外面平滑或具皺紋,常不開裂,內含1枚下垂種子。花期4-5月。原產於歐洲東南部和小亞細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有引種栽培,1997年中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由美國引進栽培。桂櫻耐陰、耐寒,可耐-25℃的低溫,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在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長更為迅速。

該樹種為早春樹種,春季發葉較早,一樹兩色的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該適用於行道樹、庭園樹、風景樹素材,屬廣泛綠化的彩葉觀賞樹種。該樹種移栽後根生櫱較多,也可以孤植或片植。

桂櫻(學名:Prunus laurocerasus L.)

大葉桂櫻
圖片來自 植物百科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桂櫻
  • 拉丁學名:Prunus laurocerasus L.
  • 別 名:美國桂櫻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 目:薔薇亞目
  • 科:薔薇科
  • 亞 科:李亞科
  • 屬:李屬
  • 種:桂櫻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米,葉橢圓形、矩圓形或矩圓形倒卵形,長4-10厘米,寬2-5厘米,頂端尾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緣有不規則銳鋸齒,有時混有重鋸齒;5月份後成熟葉變為紫紅色,與新生綠葉同存,形成樹上部葉色嫩綠,中下部葉色紫紅。10月後葉片全部變為紫紅色,成為彩葉樹種。

總狀花序,花瓣白色,雄蕊10-50,排成兩輪;心皮1,花柱頂生,柱頭盤狀;穗狀花穗,長達20多厘米。6-7月結果,卵球形,徑8-10毫米,紅褐色或黑色果實,核果,乾燥;核骨質,核壁較薄或稍厚而堅硬,外面平滑或具皺紋,常不開裂,內含1枚下垂種子。花期4-5月。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採收:於6-7月,果實成熟時(果皮呈深紫色或黑色),將果實採摘後用溫水浸泡數小時,然後搓去果皮,用清水將種子沖洗乾淨。可用水選法摒除部分因蟲蛀或種胚發育不全的劣種,其中浮於水面的種子即屬劣種。用清水將種子洗淨後放陰涼通風處徹底陰乾,以防種子自熱、發霉、腐爛,降低生命力。

種子處理:將種子放入0-5℃的窖中或冷庫中貯藏。入冬後採用層積沙藏法:選擇地勢乾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處挖坑,坑深1.5米,坑底鋪15厘米的粗沙,一層種子一層2厘米沙子層積堆埋。坑中間插一束草把以便通氣。坑長寬視種子數量而定,然後把種子與濕沙按1:3的體積比例混合,放入坑中,裝到距地面20厘米為止,然後回填土,填土要高出地面10厘米。四周挖排水溝。種子量少時,可用透氣較好的瓦制大花盆,下層先填入15厘米粗紗,然後每放一層種子後填埋1厘米沙子,埋好後,澆透水,盆口用塑料布封好,埋於避風遮蔭處,埋於地下深度為盆口與地面平齊,冬季定時檢查花盆內水分狀況,水分不足時要適量補水。

播種方法:於翌春3月底,從坑中起出種子,放在溫室中開始催芽,當1/3種子露白後,即可播種。選用8厘米×9厘米的營養缽,按草炭:沙子:土比例為1:2:1配置營養土,另外以每畝50千克加入複合肥,摻混均勻後裝入營養缽點播,每個營養缽中點播一粒種子。覆土1.5厘米,覆後稍加鎮壓,土面具營養缽邊緣2厘米,裝好後放入已做好的畦中,安好微噴,灌足底水,以後要保持營養缽中土面濕潤。營養缽育苗每畝出苗量約2萬株。在田間直接播種育苗中要選擇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深厚,土質疏鬆的沙壤土為好。播種前應施足底肥,以每畝5000千克有機肥為宜,細緻整地作壟,苗床寬1.2米、高15厘米左右,南北向作床,壟面要平,並灌足底水。待水滲完,土壤稍干,然後用鎬起溝,點播,開好5-8厘米深的播種溝,行距20厘米,株距3-4厘米,按此密度點播,播好後蓋2厘米厚的無菌黃心土,播種量每畝5千克為宜。覆後稍加鎮壓,以後要保持壟面濕潤。由於早春季節溫度較低,可地膜覆蓋,保濕保墒,提高出苗率。

扦插

桂櫻嫩枝扦插和硬枝扦插成活率較低,根插容易成活,其扦插育苗一般多採用根插。

插穗採集:3月下旬選擇3-6年生桂櫻植株,距根莖0.6米處挖土25-30厘米深,截取直徑0.4-0.8厘米粗的根系,低於0.4厘米和大於0.8厘米的根系可保留。取根後株施農家肥30千克,然後覆土踩實,整平地面。斷根和施肥能刺激母株促髮根系,並提高土壤肥力,不會削弱植株生長。取回的根系埋入濕沙中,等待扦插。

土壤準備:地表勻撒優質農家肥,每畝施4000千克,旋耕地表25厘米深,打碎土塊。築長、寬、高為10米、1.2米、0.15米的高床。

剪取根段與處理:將根系按10-12厘米長度剪斷,剪口平齊。將根段浸泡於濃度為50毫克/升ABT生根粉1號2小時或50毫克/升的GA(赤黴素)液中4小時。

根段扦插:採用直插根段方法,用粗1厘米的木棍削尖插穴,穴距10厘米、穴深5-10厘米、行距25厘米,將根段細端即形態頂端朝下,插人穴中,頂剪口與地表平齊。扦插時要將插穗與土壤按實,扦插後立即向床上噴或澆1次透水。出苗前視土壤濕度情況,每7-10天噴澆1次水,注意加強水分管理,育苗3000株/畝左右,成活率可達85%以上。 [1]

主要價值

該樹種為早春樹種春季發葉較早,一樹兩色的景觀,具有較高觀賞價值。該適用於行道樹庭園樹風景樹素材,屬廣泛綠化彩葉觀賞樹種。該樹種移栽後根生櫱較多,也可以孤植或片植

植物毒性:枯萎的葉子破碎的樹枝破碎的水果殼可能會導致氰化物中毒

桂櫻屬(學名:Laurocerasus)

是薔薇科桂櫻屬植物,物種為常綠喬木或灌木,全球約80種,主要產於熱帶,自非洲、南亞、東南亞、巴布亞新兒內亞至中、南美,少數種分布到亞熱帶和冷溫帶,自西南歐、東南歐至東亞。我國約有13種,主要產於黃河流域以南,尤以華南和西南地區分布的種類較多。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灌木,極稀落葉。葉互生,葉邊全緣或具鋸齒,下面近基部或在葉緣或在葉柄上常有2枚稀數枚腺體;托葉小,早落;花常兩性,有時雌蕊退化而形成雄花,排成總狀花序;總狀花序無葉,常單生稀簇生,生於葉腋或去年生小枝葉痕的腋間;苞片小,早落,位於花序下部的苞片先端3裂或有3齒,苞腋內常無花;萼5裂,裂片內折;花瓣白色,通常比萼片長2倍以上;雄蕊10-50,排成兩輪,內輪稍短;心皮1,花柱頂生,柱頭盤狀;胚珠2,並生。果實為核果,乾燥;核骨質,核壁較薄或稍厚而堅硬,外面平滑或具皺紋,常不開裂,內含1枚下垂種子。

屬模式種

本屬模式種(選模式):桂櫻 Laurocerasus officinalis(L.)Roem.(Prunus laurocerasusL.)

下級分類

無腺組:Sect. Laurocerasus in Bull.

腺葉組:Sect. Phaeostictae Yu et Lu in Bull. [2]

種列表

  • 雲南桂櫻:L. andersonii
  • 冬青葉桂櫻:L. aquifolioides
  • 南方桂櫻:L. australis
  • 長葉桂櫻:L. dolichophylla
  • 華南桂櫻:L. fordiana
  • 毛背桂櫻:L. hypotricha
  • 堅核桂櫻:L. jenkinsii
  • 全緣桂櫻:L. marginata
  • 勐海桂櫻:L. menghaiensis
  • 腺葉桂櫻:L. phaeosticta
  • 刺葉桂櫻:L. spinulosa
  • 尖葉桂櫻:L. undulata
  • 大葉桂櫻:L. zippeliana

大葉桂櫻(學名:Prunus zippeliana Miq.)

是薔薇科桂櫻屬植物,常綠喬木,高10-25米;小枝灰褐色至黑褐色,具明顯小皮孔,無毛。葉片革質,寬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或寬長圓形,長10-19厘米,寬4-8厘米。總狀花序單生或2-4個簇生於葉腋,長2-6厘米,被短柔毛。果實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18-24毫米,寬8-11毫米,頂端急尖並具短尖頭;黑褐色,無毛,核壁表面稍具網紋。花期7-10月,果期冬季。

分布於中國、日本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分布於甘肅、陝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生於海拔600-2400米的石灰岩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山坡混交林下。大葉桂櫻樹皮、木材均紅褐色,是一種優美的庭蔭綠化觀賞樹種。

繁殖方法

圃地準備:圃地應選在交通方便,排灌條件良好,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疏鬆,土層深厚的沙質壤土為宜。。播種前1個月深挖圃地,翻曬土壤,到播種時再整地做床,床寬80-100厘米,床高15厘米,步道寬30-40厘米,床面要細緻平整。

種子處理:當種子的種皮變黑時及時採收,以防鳥類啄食。採回的種子須搓去果肉,隨采隨播。種子千粒重400克左右,發芽率85%,每畝用種量30-40千克。

播種方法:播種採用條播方式,行距為25厘米左右,溝深8厘米。先在溝底施放充分腐熟的基肥,基肥上蓋一層5厘米厚的黃土,然後播種。因是大葉樹種,播種不可太密,播後即在種子上覆蓋一層黃土,有條件的可在上面鋪蓋一層稻草保濕。 [3]

主要價值

大葉桂櫻樹皮、木材均紅褐色,冠形寵大濃密,樹姿優美。其樹有自然脫皮習性,脫皮後的枝、干均顯紅褐色,美麗奇特,是一種優美的庭蔭綠化觀賞樹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