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溪黃草 (唇形科 香茶菜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溪黃草 (唇形科 香茶菜屬植物))

溪黃草為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大,粗壯,有時呈疙瘩狀,向下密生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達1.5(2)米,鈍四棱形,具四淺槽,有細條紋,帶紫色,基部木質,近無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

溪黃草是民間草藥,俗稱土黃連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溪黃草(學名: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溪黃草
  • 別 名:溪溝草、山羊面、熊膽草、血風草、黃汁草、香茶菜
  • 拉丁學名: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 二 名 法:Rabdosia serra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管狀花目
  • 科 :唇形科
  • 亞 科:羅勒亞科
  • 族 :香茶菜族
  • 屬  :香茶菜屬
  • 種 :溪黃草
  • 分布區域:中國、蘇聯遠東地區,朝鮮也有

形態特徵

莖葉對生,卵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近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大內彎的鋸齒,草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僅脈.上密被微柔毛,餘部無毛,散布淡黃色腺點,側脈每側4-55與中脈在兩面微隆起,在邊緣之內網結,其間平行細脈多少明顯;葉柄長0.5-3.5厘米,上部具漸寬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圓錐花序生於莖及分枝頂上,長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體組成龐大疏鬆的圓錐花序,圓錐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具梗,總梗長0.-5-1.5厘米,花梗長1-3毫米,總梗、花梗與序軸均密被微柔毛;苞葉在下部者葉狀,具短柄,長超過聚傘花序,向上漸變小呈苞片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約與總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細小,長1-3毫米,被微柔毛。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間夾有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長三角形,近等大,長約為萼長之半,果時花萼增大,呈闊鐘形,基部多少呈壺狀,長約3毫米,脈紋明顯。

花冠紫色,長達6毫米,外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長約3毫米,基部上方淺囊狀,至喉部寬約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長約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圓裂,下唇闊卵圓形,長約3毫米,內凹。雄蕊4,內藏。花柱絲狀,內藏,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狀。成熟小堅果闊卵圓形,長1.5毫米,頂端圓,具腺點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育苗與移植選擇陽光充足、排灌方便、濕潤肥沃的沙質壤土作育苗地,清除雜物後全墾或半墾,充分細土,並進行消毒。由於溪黃草種子細小,若畦土較實,整地時要用細河沙拌勻改良。苗床土團要細,畦面土要平,四周開溝,一般畦寬1.2米,溝深20~30厘米。溪黃草繁殖育苗可用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

播種時間應選擇在春季雨水充足、氣溫回升時或秋季果實成熟時進行,撒播或條播均可。播種時須用細泥粉或細沙按5~6:1比例與種子拌勻再播。播後覆一層細河沙,上面再蓋稻草,以保溫保濕。播後即澆水,用細孔噴壺均勻噴灑澆透。出苗後施稀肥水1~2次,苗長至10厘米以上,具8~10片葉時可移植。

扦插繁殖

一般以用嫩枝扦插,插條可從留種地或大田裡割取,選取健壯枝條,裁成長10~15厘米,具3~4個節,剪去基部葉片,留頂稍1~2對葉,下端斜剪成馬蹄形切口。剪好的插條用生根粉浸泡處理,以保證有較高的成活率。苗床整好,開橫溝,將插條斜依溝壁,上端露出土面為插條的1/4~1/3,覆土壓實。依次扦插第2行,扦插株行距4厘米×5厘米。扦插完後澆透水,上蓋蔭蔽度50%的遮陽網,防陽光直射。插後常澆水保持濕潤,一般在一周後開始髮根,15天後可移植。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把當年收穫後的匍匐根莖(老頭)集中密植,作為留種田,冬季需防寒保濕。翌年春天匍匐根莖上長出許多分櫱的新苗,用這些分櫱作種苗移植。

田間管理

大田施足基肥,畝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畦面耙細耙平,整好地後可移植。移栽時要切斷幼苗主根,可使苗株產生更多的側根,形成發達的根系,有利其生長。移栽應選擇在陰天無風或晴天傍晚進行,一般按1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的行株距種植,穴栽或開溝種植。植後覆土壓實,澆透定根水。溪黃草的整個生長發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勻,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時排水防澇,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防治病蟲害。

追肥

移栽定植後10天,植株開始長出新根,此時要追施N肥一次,畝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釋的人畜糞尿,促根早生快發。移栽15~20天後再施稀人畜糞尿一次,每畝約1000公斤。以後每月施有機肥1~2次。植株封行後可改施顆粒複合肥1~2次,每畝施30公斤。每次收割後都要鬆土施肥,有利於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水分管理

幼苗移植後,早晚需淋水,早春則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苗期要注意澆水保苗,防止乾旱,促進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壯生長;植株封行後,耗水量增大,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在雨季,尤其是連續多天的大雨後,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引起爛根。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鬆,田間無雜草,減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園清潔,防治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選擇晴天或陰天土壤濕度不太大時進行。溪黃草的根系較淺,中耕宜淺。封行後,植株分枝較多,枝葉生長茂盛,中耕除草次數要減少,以免損傷植株。

病蟲防治

溪黃草的病蟲害主要是白粉病和蚜蟲。

白粉病:秋季發病較嚴重,早期發現染病的植株,要及時拔除燒毀,並及時噴藥,防止病害擴展。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粉銹靈粉劑800倍液噴施防治,每隔10天左右噴施一次,連續噴2~3次。

蚜蟲: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須及時防治,選用觸殺、內吸、熏蒸三重作用的農藥噴殺,可用辟蚜霧、樂斯本、農地樂、蚜克星等藥輪換使用,噴霧防治。

化學成份

葉和莖中含二萜類化全物:溪黃草素A、B、D,以及尾葉香茶菜素A,2α-羥基熊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甙。β-谷甾醇、齊墩果酸、α-二羥基烏蘇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線紋香茶菜酸。溪黃草甲素和1,14-二羥基-7,20;19,20二橋氧基-(1α,4α,7α,14β,20β)貝殼杉烯-15-酮,5-羥基-4-甲氧基黃酮-7-葡萄糖苷。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跌打瘀腫等症。溪黃草有效成分溪黃草素A,尾葉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對人宮頸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國內外學者掀起溪黃草研究熱潮,並已發表了數以百計的論文。據報道,溪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物質,對肝炎病毒有顯著抑制複製作用,臨床效果高達84%,甚至優於干擾素與利巴韋林合劑。

溪黃草是中國民間的習用抗肝炎草藥,中國國內已開發出10多種溪黃草製劑,但尚未有一隻單一成分溪黃草製劑獲得國家藥品批文。估計溪黃草製劑的銷量約在1億~2億元。國內已有企業利用溪黃草與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參等加工成複方成藥,用於治療慢性乙肝或丙肝。

功用主治

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痛等病症。其實溪黃草是不能治療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黃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黃草做急性治療,便是慢性乙肝還是要到正規的醫院做有針對性的治療,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進而增加治癒的難度。中草藥溪黃草對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療小三陽效果卻非常有限。

* 黃疸型肝炎:症見皮膚及鞏膜黃染,惡寒發熱,乏力,納差,肝區隱痛,肝脾腫大,小便發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 急性膽囊炎:症見惡寒發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乾苦,噁心嘔吐,或伴大便乾結,或伴腹瀉,黃疸等。

副作用

雖然溪黃草有對人體的清熱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長時間服用溪黃草,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藥劑的成分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合理使用溪黃草所產生的副作用比較少,溪黃草引起的嚴重不良症狀,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黃草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加重肝臟的負擔,影響病情。 [1]

附方

* 溪黃草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溪黃草配酢漿草、鐵線草,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 溪黃草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溪黃草50~100克。田螺養水中2~3天,使其排盡污泥廢物,然後將田螺尾部敲去少許,與溪黃草50~100克,同煮湯服食。

* 溪黃草治急性膽囊炎而有黃疸者:溪黃草配田基黃、茵陳蒿、雞骨草、車前草,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 溪黃草治濕熱下痢一溪黃草鮮葉,搗汁沖服:二溪黃草配天香爐、野牡丹,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 溪黃草治瘙閉鮮香茶菜100克,鮮石韋、鮮車前草各50克。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 治痢疾,腸炎鮮四方蒿葉。洗淨,搗汁內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兒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選編·傳染病》)

* "清熱,利濕,退黃。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清肝利膽退黃祛濕涼血散瘀。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腫。"(《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全國中草藥匯編》:溪黃草

拼音:Xī Huánɡ Cǎo

別名:熊膽草、山熊膽、風血草、黃汁草

來源: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線紋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Hara,的全草。夏秋採收,曬乾;鮮品隨時可采。 [2]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散瘀。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腸炎,痢疾,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