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狹葉垂頭菊(菊科、垂頭菊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狹葉垂頭菊(菊科、垂頭菊屬植物))

是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200米至4,8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河邊、草坡、灌叢中以及高山沼澤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狹葉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狹葉垂頭菊
  • 拉丁學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  :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亞 族:千里光亞族 Subtrib. Senecioninae
  • 屬  :垂頭菊屬 Cremanthodium
  • 組  :平行脈組 Sect. Parallelinervus
  • 種  :狹葉垂頭菊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單生,直立,高20-50厘米,紫紅色,上部被紫褐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3-5毫米,具枯葉柄纖維。叢生葉和莖下部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7-23厘米,寬 0.3-4.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基部漸狹呈翅狀柄,柄與葉片無明顯界線,兩面光滑,葉脈平行;莖中上部葉4-5,向上漸小,狹披針形至線形,基部無鞘,半抱莖。頭狀花序單生,稀為2個,下垂,盤狀,總苞半球形,長0.7-1.5厘米,寬1.3-3.2厘米,被密的紫褐色有節柔毛,總苞片16-24,2層,披針形,寬2-4 毫米,先端漸尖,內層具狹膜質邊緣。小花多數,全部管狀,黃色,長7-8毫米,管部長2-3毫米,檐部筒狀,裂片先端具乳突,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長5-6毫米,光滑,具肋。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200-4800米的灌叢中、草坡、河邊、高山沼澤旁。模式標本采自雲南西北部(金沙江岸)。產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南部。

主要價值

【別名】垂頭菊

【拼音】 Xiá Yè Chuí Tóu Jú

【英語】 Narrowleaf Cremanthodium

【出處】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狹葉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 angustifolium W. W. Smith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地沼澤草甸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1]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有退燒、消炎的功能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

【摘錄】《中華本草》

狹葉垂頭菊 (中藥)

狹葉垂頭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狹葉垂頭菊Cremanthodiumangustifolium W. W. Smith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分布於四川及雲南。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歸膀胱、肺、心經。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總苞片深綠色,披針形,長10-12mm;舌狀花黃色,舌片條狀披針形,筒狀花長約7mm,雄蕊5,聚藥,雌蕊柱頭2裂,氣清香,味微甘。 [2]

相關論述

《新俢本草綱要》:「全草:有退燒、消炎的功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