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皂角刺(豆科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皂角刺(豆科植物))
皂角刺,中藥名。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乾燥棘刺。具有消腫托毒,排膿,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分布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皂角刺
- 別 名:皂莢刺、皂刺、天丁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薔薇目
- 科 :豆科
- 種 :皂莢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採收
- 用 量:3~10g;外用適量
- 毒 性:無毒
- 貯 藏:置乾燥處
生理特性
落葉喬木或小喬木,高可達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壯,圓柱形,常分枝,多呈圓錐狀,長達16厘米。葉為一回羽狀複葉,長10-18(26)厘米;小葉(2)3-9對,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8.5 (12.5)厘米,寬1-4(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頂端圓鈍,具小尖頭,基部圓形或楔形,有時稍歪斜,邊緣具細鋸齒,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脈上稍被柔毛;網脈明顯,在兩面凸起;小葉柄長1-2(5)毫米,被短柔毛。花雜性,黃白色,組成總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長5-14厘米,被短柔毛;雄花:直徑9-10毫米;花梗長2-8(10)毫米;花托長2.5-3毫米,深棕色,外面被柔毛;萼片4,三角狀披針形,長3毫米,兩面被柔毛;花瓣4,長圓形,長4-5毫米,被微柔毛;雄蕊8(6);退化雌蕊長2.5毫米;兩性花:直徑10-12毫米;花梗長2-5毫米;萼、花瓣與雄花的相似,惟萼片長4-5毫米,花瓣長5-6毫米;雄蕊8;子房縫線上及基部被毛(偶有少數湖北標本子房全體被毛),柱頭淺2裂;胚珠多數。莢果帶狀,長12-37厘米,寬2-4厘米,勁直或扭曲,果肉稍厚,兩面臌起,或有的莢果短小,多少呈柱形,長5-13厘米,寬1-1.5厘米,彎曲作新月形,通常稱豬牙皂,內無種子;果頸長1-3.5厘米;果瓣革質,褐棕色或紅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種子多顆,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1-13毫米,寬8-9毫米,棕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12月。
生長環境
產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2500米。常栽培於庭院或宅旁。
入藥部位:乾燥棘刺。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肝、胃經。
功效:消腫托毒,排膿,殺蟲。
主治:用於癰疽初起或膿成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相關配伍
1、乳癰:皂角刺(半燒帶生)半兩、真蚌粉三錢。上藥研細。每服一錢,酒調下。(《仁齋直指方》)
2、產後乳汁不泄,結毒:皂角刺、蔓荊子各燒存性,等份為末,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3、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陰乾為末。每服三錢,酒調,嚼葵花子三五個,煎藥送下。(《儒門事親》)
4、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本草綱目》引《熊氏婦人良方補遺》)
5、小兒重舌:皂角刺燒灰,入冰片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效。(《普濟方》)
用法用量:3~10g。外用適量,醋蒸取汁塗患處。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
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長圓錐形,長3-15cm或更長,直徑0.3-1cm;分枝刺長1-6cm,刺端銳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體輕,質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0.1-0.3cm,常帶有尖細的刺端;木部黃白色,髓部疏鬆,淡紅棕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厚片。表面木部黃白色,髓呈海綿狀淡紅棕色,周邊棕紫色或棕褐色,質脆,易折斷。無臭,味淡。 [1]
相關論述
1.《醫學入門》:「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藥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藥也。」
2.《本草綱目》:「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達病所為異耳。」
3.《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厲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
皂角刺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辛,溫。
《綱目》:"辛,溫,無毒。"
《醫林纂要》:"辛咸,溫。"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皂角刺有消腫排膿、消毒透膿、搜風、殺蟲的功效,皂角刺別名:皂莢刺、皂刺、天丁、皂角針、皂針,皂角刺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棘刺,皂角刺主治癰疽腫毒、瘡疹頑癬、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癘風。
《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楊士瀛:"能引諸藥上行,治上焦病。"
《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四川中藥志》:"治風熱瘡疹,並能通乳。"
《藥材學》:"治扁桃體炎。"
【功效主治】
第1步消腫排膿
皂角味辛溫咸,有消腫拔毒。排膿之功。《本草匯言》:「皂莢刺,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又泄血中風熱風毒,故而風藥中亦推此藥為開導前鋒也。」
第2步搜風拔毒
本品辛成,溫。辛能散,能行血行氣,成能軟堅散結,溫能搜風,活血祛瘀。托里排脹,常用於厲癰,癬瘡等證。
第3步行氣理氣
本品味辛減溫,入肝腎經,有行氣行血,溫經通絡,活血祛瘀,催胎衣下行之功,常用於胞衣不下,妒乳,閉經等證。
【配伍應用】
配苦參
若濕熱火毒,侵淫肌腠,氣血壅滯,脈絡失和,則發為瘡癤癰疽,宜清熱燥濕,解毒療瘡。苦參苦寒,燥濕祛風,《神農本草經》道:「除癰腫」;皂角刺辛散風毒,《藥鑒》曰:「能引諸品直至潰處,外科之聖藥也。」二藥相伍,祛濕瀉火,療瘡消腫,如《本草匯言》:姚繼元云:治癘風癩疾,風癬風瘡,搔癢風屑,與苦參同用,其力更倍。」
配穿山甲
搜風拔毒,消腫排膿。穿山甲咸寒,性善走竄,功專行散,活血通絡,消腫散結,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曰:「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者,皆能開之,以療療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皂角刺辛溫,溫通行散,其性銳猛,攻毒敗毒,托里排膿,《本草匯言》論:「拔毒祛風。凡癰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於瘍毒藥中為第一要劑。」相須為用,功效倍增,使已成膿之瘡癰速潰,末成膿者消散,疔疽瘡癰,療治上品。
配乳香
若產後乳積,壅滯不行,郁久成毒,結於乳房,症見焮紅腫痛,口渴引飲,舌質紅赤,苔黃脈數,治宜行氣活血,療癰消腫。乳香,功擅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本草綱目》曰:「乳香香竄,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疼痛、心腹痛要藥」;皂角刺,性善引藥達瘡所,開泄排毒,《本草綱目》曰:「治癰腫,妒乳」。二藥相配,一入血分,氣血同治,排毒消腫,活血定痛,用治乳癰,應如桴鼓。
配香附
治女子肝氣不舒之經行腹痛,月經衍期,經行不暢。香附辛苦甘平,辛散肝鬱,苦降肝逆,甘緩肝急,調氣止痛,如《本草綱目》曰:「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皂角刺辛散溫通,銳利開結,活血逐瘀,《本草匯言》論其、為開導前鋒也。」相須相使,一專理氣,一主治血,肝木條達,氣血暢利,月事復常。
皂角刺的作用
抗癌作用
體外試驗,熱水浸出物對JTC-26抑制率為50-70%。
體內實驗,對濁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劑60g/kg灌胃對肉瘤-180的抑制率為32.8%。
抗菌、抗炎作用
皂角刺能抑制或殺滅多種G+菌和革蘭陰性菌。3%的皂角刺水煎液對星形奴卡菌等有抑菌作用。瓊脂平板打洞法檢測顯示,皂角刺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噬菌體篩選法提示皂角刺有抗噬菌體作用。皂角刺還可抗麻風桿菌,外治麻風。皂角刺抗炎作用顯著。
免疫調節作用
研究表明,皂角刺可調節體內的免疫系統。用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作用於肉仔雞,以觀察其對肉仔雞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皂角刺的乙醇提取物低劑量組可顯著提高肉仔雞T、B淋巴細胞轉化率,對免疫系統有促進作用,同時有促進生長作用,但高劑量組具有相反的作用。採用酶聯免疫檢測皂角刺總黃酮對ICR小鼠腹腔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TNF)的影響,結果表明,皂角刺總黃酮對TNF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呈劑量依賴性。
抗過敏作用
皂角刺還可抑制肥大細胞依賴性過敏反應。皂角刺水提物可抑制大鼠全身過敏反應,同時也顯著抑制由anti DNP IgE致敏的局部過敏反應。最新研究發現,此作用是通過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而實現的。
抗腫瘤作用
皂角刺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可用於多種腫瘤的治療,已被列為抗癌中草藥之一。皂角刺熱水浸出物對人體子宮頸癌培養株JTC6抑制率為50%~70%,對小鼠肉瘤180也有抑制作用。皂角刺和皂角樹枝水煎劑可用來治療鼻咽癌。皂角刺還可治療軟齶乳頭狀癌、鼻咽癌淋巴結轉移及胃癌,均取得很好的療效。通過Ames試驗和SOS着色石版圖檢測,皂角刺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誘變的作用。皂角刺醇提取物對小鼠宮頸癌U14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和突變型p53蛋白的表達有關。
抗凝血作用
皂角刺水煎劑明顯延長小鼠凝血時間。體外實驗,皂角刺水煎劑明顯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明顯減輕大鼠動靜脈血栓重量。同時,單次灌胃15 g/kg可明顯延長家兔血漿復鈣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增強血漿抗凝血酶活性;而對家兔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和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無明顯影響,對血管舒縮功能亦無顯著作用。說明皂角刺抗凝的機制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於內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徑,抑制凝血酶形成,提高抗凝血酶活性,對抗凝血酶的作用有關。運用自擬皂刺湯(皂刺、當歸、紅花、川芎、山茱萸、雞血藤、威靈仙)加減治療各種骨質增生123例,總有效率92.7%。 [2]
其他作用
皂角刺可降低血脂;還可治療各種病因引起的面部神經麻痹、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曾用皂角刺取嚏治癃閉,取少許皂角刺粉末吹入鼻中,患者隨即出現噴嚏,數聲後小便自行下遺。用大黃皂角刺湯半劑保留灌腸,半劑經胃管注入後夾管2 h,治療至排出較多積存的爛便或在肛門排氣排便後維持1~2 d,結果肛門排氣恢復時間(2.4±0.9)d,腸梗阻緩解時間明顯短於其他治療組(P<0.01)。皂角刺還可治療慢性功能性便泌、乳腺增生、異位妊娠、輸卵管阻塞不孕、重度痤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