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紅背酸藤 (夾竹桃科 花皮膠藤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紅背酸藤 (夾竹桃科 花皮膠藤屬植物))

紅背酸藤(學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是夾竹桃科花皮膠藤屬植物,酸葉膠藤的根及葉。生山地雜林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紅背酸藤
  • 拉丁學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別 名:頭林沁酸藤 木黑風藤 風莓 酸藤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龍膽目
  • 科 :夾竹桃科
  • 分布區域:中國長江以南各地

形態特徵

酸葉膠藤木質藤本。枝柔弱,老枝暗棕色,新枝上部淡綠色,下部帶紅色。葉對生,闊橢圓形,長4~7厘米,寬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紙質,無毛,上面深黃綠色,下面被粉,羽狀網脈背面凸出且呈粉紅色;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小,粉紅色;萼5裂,裂片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被柔毛,內面具鱗片;花冠鐘形,管長約2.5毫米,5裂,裂片橢圓形,與冠管等長;雄蕊5;子房上位,矩圓形,被短毛,花柱短,柱頭2裂。蓇葖果2枚。花期4月。

主要價值

* 【採集】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乾。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 【化學成分】葉含游離酒石酸約1.7%,酒石酸鉀約5%。

* 【中藥化學成分】本品的地上部分含有酸葉膠藤三萜酯(D-friedours-14-en-11a,12a-epoxy-33-yl palmitate)。

*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性涼。

*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肝經。 [1]

【功用主治-紅背酸藤的功效】

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去腐穢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廣西中藥志》:消食化滯生津止渴,殺菌,斂瘡。 治食滯脹滿外洗膿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4~8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來源

本品為夾竹桃科植物酸葉膠藤的根及葉。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乾。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別名

頭林沁(《廣州植物志》),酸藤木(《陸川本草》),黑風藤、風莓、酸藤(《廣西中藥志》)。 [2]

性味歸經

《陸川本草》:味酸,性涼。《廣西中藥志》:入肝經。

《中藥大辭典》:紅背酸藤

拼音:Hónɡ Bèi Suān Ténɡ

別名:頭林沁(《廣州植物志》),酸藤木(《陸川本草》),黑風藤、風莓、酸藤(《廣西中藥志》)。

出處:《陸川本草》

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酸葉膠藤的根及葉。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乾。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原形態:木質藤本。枝柔弱,老枝暗棕色,新枝上部淡綠色,下部帶紅色。葉對生,闊橢圓形,長4~7厘米,寬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紙質,無毛,上面深黃綠色,下面被粉,羽狀網脈背面凸出且呈粉紅色;葉柄長1~2厘米。聚傘花序生於枝頂,花序柄具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花小,粉紅色;萼5裂,裂片卵形,長約2毫米,外面被柔毛,內面具鱗片;花冠鐘形,管長約2.5毫米,5裂,裂片橢圓形,與冠管等長;雄蕊5;子房上位,矩圓形,被短毛,花柱短,柱頭2裂。蓇葖果2枚。花期4月。

生境分部:生山地雜林中。分布長江以南各地。

化學成分:葉含游離酒石酸約1.7%,酒石酸鉀約5%。

性味:《陸川本草》:"味酸,性涼。"

歸經:《廣西中藥志》:"入肝經。"

功能主治

①《陸川本草》:"消炎、殺菌,去腐穢。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②《廣西中藥志》:"消食化滯,生津止渴,殺菌,斂瘡。治食滯脹滿;外洗膿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8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紅背酸藤

拼音:Hónɡ Bèi Suān Ténɡ

別名:酸藤、黑風藤、風藤、酸藤木、三酸藤、螞蝗藤、牛卷藤、乳藤、酸葉藤、麻骨風、頭林心、斑鳩藤、厚皮藤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酸葉膠藤的根、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et Arn.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挖取根部曬乾。葉多臨用時采新鮮品。

原形態:為木質藤本,長達10m。全株具乳,莖皮深褐色,無明顯皮孔。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紙質,闊橢圓形,長3-7cm,寬1-4cm,兩面無毛,葉背被白粉;側脈每邊4-6條。頂生聚傘花序,圓錐狀,着花多數,寬鬆展開,花小,5數,粉紅色;花萼裂片卵圓形;花冠近壇形;雄蕊着生於花冠筒基部,花絲短,花葯披針形,基部具耳;花盤環狀,圍繞子房周圍;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被短柔毛,花柱絲狀,柱頭先端2裂。蓇葖2枚,叉開成一直線,外果皮有明顯斑點。種子長圓形,先端具絹質種毛。花期4-12月,果期7月至次年1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地雜木林山谷中、水溝旁等較濕潤之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及台灣等地。

化學成分:本品的地上部分含有酸葉膠藤三萜酯(D-friedours-14-en-11a,12a-epoxy-33-yl palmitate)[1]。

性味:酸;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滯;活血消腫。主咽喉腫痛;口腔炎;腸炎;慢性腎炎;食滯脹滿;癰腫瘡毒;風濕痹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3]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消炎、殺菌,去腐穢。治口腔炎,喉炎,牙齦炎,瘡癤潰瘍。解大茶藥毒、木茹毒、巴豆毒。

2.《廣西中藥志》:消食化滯,生津止渴,殺菌,斂瘡。治食滯脹滿;外洗膿瘍。

摘錄《中華本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