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絨毛陰地蕨(陰地蕨科 陰地蕨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絨毛陰地蕨(陰地蕨科 陰地蕨屬植物))

絨毛陰地蕨(Botrychium lanuginosum)植株高達26厘米。不育葉柄有灰白色絨毛。葉片長18-25厘米,寬24-27厘米或更寬,下部三至四回羽狀,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達15厘米,寬6-8厘米,末回小羽片或裂片邊緣有粗大重鋸齒。

絨毛陰地蕨(學名:Botrychiaceae lanuginosum Wall. )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絨毛陰地蕨
  • 拉丁學名:Botrychiaceae lanuginosum Wall.
  • 別 名:蕨箕參,的哇帽,肺心草,毛蕨雞爪參,磨節覓,蕨葉一枝蒿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蕨綱
  • 亞 綱:厚囊蕨亞綱
  • 目 :瓶爾小草目
  • 科 :陰地蕨科
  • 屬 :陰地蕨屬
  • 種 :絨毛陰地蕨
  • 保護級別:近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粗,直立,有一簇粗健肉質的長根,包於鞘狀的棕色托葉內的芽被有密長絨毛。總葉柄長12~18厘米,粗肥,多汁草質,干後扁平,寬達4~5毫米,有較密生的早落的灰白色長絨毛,尤以葉軸上的分枝處為多。營養葉片為五角狀的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漸尖頭,大小不一,一般長18~25厘米,寬24~27厘米或更大,下部3~4回羽狀;側生羽片6~8對,近於對生或基部的1~2對對生,有長柄,相距4~5厘米,斜向上方,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達15厘米(包括柄長2~3厘米),寬6~8厘米,漸尖頭,2~3回羽狀;一回小羽片8~9對,互生,有長柄,斜向上,照例為下先出,基部下方一片最大,長可達9厘米,寬5厘米,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柄長1~1.5厘米,其餘各對較小,但都有明顯的柄,1~2回羽狀;二回小羽片仍以基部下方一片較大,為五角狀三角形,漸尖頭,長達3.5厘米,寬約2厘米(柄長約8毫米),基部心臟形,其餘各對向上逐漸縮小,仍有短柄,一回全裂或深裂;末回小羽片或裂片為卵形或卵狀三角形,無柄,邊緣有粗大的重鋸齒。

第二對羽片較小,長圓披針形,漸尖頭,基部較寬,長8~14厘米,基部寬4~5厘米,柄長1.5~2厘米,二回羽狀或羽裂,一回小羽片8~10對,基部一對等大,下先出(有時上先出),闊三角形,漸尖頭,基部心臟形,有短柄,上部各對逐漸縮小,均為漸尖頭,以狹翅着生羽軸。第三對羽片起向上逐漸縮短,都有柄,皆為下先出。葉軸和羽軸上有長絨毛,尤以幼時為多。葉干後為綠色,薄草質。葉脈除中脈外不明顯。孢子囊穗自第一和第二對羽片之間的葉軸上生出或有時由第二對羽片分枝點附近生出,比不育葉片為短,柄長5~7厘米,孢子囊穗長8~11厘米,寬5~7厘米,復圓錐狀,二至三回羽狀,小穗張開,疏鬆,有絨毛。 [1]

主要價值

【佤藥】蕨箕參:根用於產後體虛肝腎虛弱,瘡毒,淋巴結腫《中佤藥》。

【景頗藥】Dilamqop:治毒蛇咬傷,癰瘡,小兒疳積,肺結核,支氣管炎《德宏藥錄》。文站:根莖用於失眠,神經衰弱《滇藥錄》。

【白藥】肺心草,蕨葉一枝蒿:全草治感冒,小兒高熱,百日咳,小兒支氣管炎,肺炎,哮喘,肺結核咯血,淋巴結核,毒蛇咬傷《大理資志》。湯支會:全草用於肺熱喘咳,毒蛇咬傷。

【瑤藥】毛蕨雞爪參,磨節覓:根治產後體虛,肝腎虛弱,瘡毒,風毒,淋巴結腫,目中生翳《湘藍考》。

【彝藥】一朵云:全草治療虛癆咳嗽,病後聲啞,瘡瘍腫毒,蟲蛇咬傷《哀牢》。

【僳僳藥】米打俄乃:全草治毒蛇咬傷,乳腺炎,咽喉炎,咳嗽,肺結核,淋巴結核,產後體虛,肝腎虛弱,瘡毒,百日咳等《怒江藥》。

【藏藥】全株治肺熱咳喘,毒蛇咬傷《滇省志》。佳恰阿瑪:全草用於肺熱咳嗽,小兒驚風,咳喘,神經痛,淋巴結核,乳腺炎《藏本草》。

【拉祜藥】根用於產後體虛,肝腎虛弱,風毒,淋巴結腫《拉祜醫藥》。達地拔:根、莖用於產後體虛,肝腎虛弱,瘡毒,風毒,淋巴結腫,目中生翳《滇藥錄》。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絨毛假陰地蕨(學名:Botrypus lanuginosus (Hook. et Grev.) Holub (1973))

植株高15—55厘米。根狀莖短,直立。根粗壯,分枝少,肉質。

形態特徵

總梗長10—35厘米,幼嫩時密生白色長毛,基部有鞘狀苞片,苞片一側有縫。芽有毛,外露。不育葉三角形,長13—30厘米,寬16—30厘米,基部心形,先端漸尖,三回羽狀-小羽片羽裂。一回羽片6—8對,互生,羽柄向上漸變短,略斜向上,基部一對最大,卵狀三角形,長14—20厘米,寬3—14厘米,基部寬楔形,先端漸尖,二回羽狀-小羽片羽裂;二回羽片7—9對,三角卵形,有短柄,基部下側1片最大,長2—10厘米,寬2—5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羽裂;三回羽片卵形至狹卵形。裂片狹卵形。葉脈兩面可見。葉草質,干後淺綠色;葉軸與羽軸有白色長毛。能育葉通常1,罕見2,從不育葉第一對羽片以上的葉軸生出,葉柄長3—14厘米,能育穗長2—14厘米,二至四回羽狀,分枝鬆散呈圓錐形,穗軸有白色長毛。孢子囊圓球形,黃色。孢子極面觀為鈍三角形,三邊有時內凹,赤道面觀為半圓形,外壁具粗疣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2700米的地帶。分布於麗江、迪慶及怒江州。 [2]

主要價值

全草藥用,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滋補強壯之功效。治肺結核,淋巴結腫,乳腺癌,咽喉炎,蛇咬傷,產後體虛等症。本種也為彝族常用藥,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肺熱咳嗽,肺癆咯血療效很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