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艾葉(中草藥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艾葉
圖片來自 中藥藥用價值網

開花的種類——艾葉(中草藥植物)

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

艾葉(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艾葉
  • 拉丁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
  • 別 名:艾葉、艾蒿、家艾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菊目
艾葉-藥材
圖片來自 中藥材大全
  • 科:菊科
  • 屬:蒿屬
  • 種:艾
  • 用 量:3~9g
  • 毒 性:有小毒
  • 採收時間:夏季花未開時採摘
  • 貯 藏:置陰涼乾燥處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東、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生理特性

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入藥部位:植物的乾燥葉。

炮製方法

1、艾葉:除去雜質及梗,篩去灰屑。

2、醋艾炭: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噴醋,炒干,取出涼透。每100kg艾葉,用醋15kg。成品為焦黑色不規則的碎片,可見細條狀葉柄,具醋香氣。

性味:辛、苦,溫。

歸經:歸肝、脾、腎經。

功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濕止癢

主治:用於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1]

相關配伍

1、冷勞久病茅香花、艾葉四兩,燒存性,研末,粟米飯丸梧子大。初以蛇床子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後用棗湯下,立效。(《聖濟總錄》)

2、傷寒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以干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肘後方》)

3、妊娠風寒卒中不省人事狀如中風用熟艾三兩,米醋炒極熱,以絹包熨臍下,良久即蘇。(《婦人良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 禁忌:本品藥性溫燥,陰虛血熱者慎用。有小毒,不可過量服用。

相關論述

  • 1、《本草綱目》:溫中、逐冷、除濕。
  • 2、《本草求真》:專入肝脾。兼入腎。
  • 3、《本草從新》: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

艾葉的功效:

艾葉叫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為菊科植物艾的乾燥葉。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別名:艾、冰台、艾蒿、醫草、灸草、蘄艾、黃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蓮頭、阿及艾、陳艾、灰草、大艾葉、杜艾葉、萎蒿、陳艾。    功效:散寒止痛,溫經止血。適用於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於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崩漏有明顯療效,是一種婦科良藥。    主治: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脫皮。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2]

艾葉的作用:

   產後感寒腹痛或老人臍痛腹冷痛者,可用熟艾入布袋兜於臍部。沖任虛寒,月經不調,小腹冷若冰霜痛,日久不孕者,可與香附、吳茱萸、當歸、肉桂等配伍,以散寒止痛,養血調經。若痢下赤白、血多、痛不可忍者,則須與黃連、木香、肉豆蔻等同用,以清熱行氣止痛。寒濕瀉痢不止者,可與乾薑同煎。   

  • 1、艾葉治妊娠卒眙動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轉搶心,或下血不止:艾葉一雞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肘後方》)  
  • 2、艾葉治腸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葉10克,辣蓼10克,車前80克。水煎服,每天一劑,早晚各服一次。(江蘇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 3、艾葉治氣痢腹痛,睡臥不安:艾葉(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末,酒煮爛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聖濟總錄》香艾丸)
  • 4、艾葉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若為客氣所中者,當吐出蟲物。(《補缺肘後方》)
  • 5、艾葉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湯服10克。(《衛生易簡方》)
  • 6、艾葉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干艾葉200克(炒焦存性),川白姜50克(炮)。上為末,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世醫得效方》艾薑湯)
  • 7、艾葉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內崩:熟艾三雞子許,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 8、艾葉治婦人崩中,連日不止:熟艾如雞子大,阿膠(炒為末)25克,乾薑5克。水五盞,先煮艾、姜至二盞半,入膠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盡。(《養生必用方》)
  • 9、艾葉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出血:艾葉炭50克,蒲黃、蒲公英各25克。每日一劑,煎服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10、艾葉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葉煎服。(《聖惠方》)
  • 11、艾葉治糞後下血:艾葉、生薑。煎濃汁,服三合。(《千金方》)
  • 12、艾葉治婦人白帶淋瀝:艾葉(杵如綿,揚去塵末並梗,酒煮一周時)300克,白朮、蒼朮各150克(俱米泔水浸,曬乾炒),當歸身(酒炒)100克,砂仁50克。共為末,每早服15克,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 13、艾葉治產後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陳蘄艾二斤,焙乾,搗鋪臍上,以絹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氣出,則痛自止。(《楊誠經驗方》)
  • 14、艾葉治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100克,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三上。(許國楨《御藥院方》)
  • 15、艾葉治濕疹:艾葉炭、枯礬、黃柏等分。共研細末,用香油調膏,外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 16、艾葉治盜汗不止:熟艾10克,白茯神15克,烏梅三個。水一鍾,煎八分,臨臥溫服。(《綱目》)
  • 17、艾葉治癰疽不合,瘡口冷滯:以北艾煎湯洗後,白膠熏之。(《仁齋直指方》)

* 艾葉用藥禁忌:陰虛血熱者慎用艾葉。苦酒、香附為之使。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

拼音注音:ài Yè

別名:艾、艾蒿、家艾

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乾燥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本品多皺縮、破碎,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上表面灰綠色或深黃綠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點;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炮製 醋艾炭(艾葉炭):取淨艾葉,在鍋內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噴米醋,拌勻後取出稍篩;也可噴灑清水撲滅火星,取出晾乾,防止復燃。每100kg艾葉,用醋15kg。

鑑別:本品粉末綠褐色。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腺毛表面觀鞋底形,由 4、6 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於葉肉細胞中。

歸經:歸肝、脾、腎經。

性味:辛、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3]

備註

  • (1)本品搗爛如絨,製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 (2)口服大量艾葉製劑後,約半小時即出現中毒症狀:喉干口渴,胃腸不適,噁心,嘔吐,繼而全身無力,頭暈耳鳴,四肢震顫乃至痙攣(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引起),痙攣發作後全身肌肉弛緩,缺乏張力,甚至癱瘓。由於神經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損,可招致子宮充血、出血,孕婦甚至流產。亦可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而致中毒性黃疸和肝炎。由於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痊癒後亦常有健忘,幻覺等後遺症。慢性中毒者則有感覺過敏、共濟失調、幻想、神經炎、癲癇樣痙攣等症狀出現。
  •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腸道,用骨炭粉吸收,並置病人於安靜及光線較暗之房內,避免外來刺激,給予鎮靜劑,保護肝臟機能,以及其他一般內科常規對症治療。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艾叶(中草药植物))的相关视频


艾葉精油的功效


艾葉的功效與作用_脫水艾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