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黃連花 (報春花科 珍珠菜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黃連花 (報春花科 珍珠菜屬植物))

是報春花科,珍珠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80厘米,莖直立,粗壯,下部無毛,上部被褐色短腺毛,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常帶粉綠色,兩面均散生黑色腺點,網脈明顯,總狀花序頂生,通常復出而成圓錐花序;苞片線形,密被小腺毛;裂片狹卵狀三角形,花冠深黃色,雄蕊比花冠短,花葯卵狀長圓形,子房無毛,蒴果褐色,6-8月開花,8-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雲南。俄羅斯、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2100米的草甸、林緣和灌叢中。黃連花全草有鎮靜,降壓之功效。

黃連花(學名: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黃連花
  • 拉丁學名: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報春花目
  • 科 :報春花科
  • 族 :珍珠菜族
  • 屬 :珍珠菜屬
  • 亞 屬:黃連花亞屬
  • 組 :黃連花組
  • 種 :黃連花
  • 命名者及年代:Ledeb. ,1814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40-80厘米,具橫走的根莖。莖直立,粗壯,下部無毛,上部被褐色短腺毛,不分枝或有少數分枝。葉對生或3-4枚輪生,橢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5-40毫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至近圓形,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常帶粉綠色,無毛,僅沿中肋被小腺毛,兩面均散生黑色腺點,側脈通常超過10對,網脈明顯,無柄或具極短的柄。

總狀花序頂生,通常復出而成圓錐花序;苞片線形,密被小腺毛;花梗長7-12毫米;花萼長約3.5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狹卵狀三角形,沿邊緣有一圈黑色線條,有腺狀緣毛;花冠深黃色,長約8毫米,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先端圓鈍,有明顯脈紋,內面密布淡黃色小腺體;雄蕊比花冠短,花絲基部合生成高約1.5毫米的筒,分離部分長2-3毫米,密被小腺體;花葯卵狀長圓形,長約1毫米;花粉粒具3孔溝,近長圓形(19-22)×(17.5-19.5)微米,表面具網狀紋飾;子房無毛,花柱長4-5毫米。蒴果褐色,直徑2-4毫米。花期6-8月,果期8-9月。

繁殖方法

種子處理:播種前3天,黃連花種子分別用細紗布包裹,放入清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後分別與濕沙混拌,種沙比為1:3,在暖處進行催芽。

作床:苗床寬1.1米、高15厘米,播種前耙細土壤,耙平床面。

播種:採用撒播方式進行均勻播種,播種量以肉眼看見種子即可。因種子細小,覆土應薄些,覆土後最好能覆蓋草簾,播後立即澆水,並注意保持床面濕潤。一般播種20天後出苗。

栽培技術

移栽:幼苗高5-10厘米時可以分株移栽,移栽株行距25厘米×25厘米。移栽當年只進行營養生長,不開花;第二年開花。

定植與管理:在園林應用上,主要採用1年生以上的黃連花根莖,帶土球定植於園林綠地中。適當澆水、除草鬆土,促使葉茂花繁。每年春季萌芽前,剪去黃連花上一年枯萎莖枝,以免影響觀瞻。黃連花產種量小,栽植後,其擴撒速度較慢,需收集種子床播後移栽,繁殖係數較小。在繁殖更新、定植與管理上二者應區別處理。 [1]

主要價值

* 道路綠化:道路綠化是野花應用中用量最大的綠地類型。黃連花長勢強健,蓬徑大,花期長,持續到夏末秋初,適於在道路分車帶中與灌木交錯栽植;也可在較窄路段建植模紋,與綠色灌木形成規則圖案;還可布置於交通島或道路兩側喬木與矮小花草之間的綠地,形成景觀層次

* 庭院綠化:庭院花卉一般都要求花色喜人、花期長、有返璞歸真的自然美感,野花組合作為一種造景因素也因此而產生並興盛起來。黃連花花黃色,花色純正。黃色代表吉祥,自古以來就深受百姓、文人的喜愛。明代有「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真金」的記載,說明當時人們對黃色花草的喜愛,黃色花草已經被普遍種植在庭院。尤其是大面積種植形成花鏡時,讓人們仿佛徜徉在金色的花海,置身於原生的曠野,可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回歸。

* 點綴置石:黃連花屬野生花卉,在野外常與岩石相伴,形成自然和諧的景觀。園林中巧妙地栽植於置石邊,給人以鮮活與沉靜對比的視覺享受。在園林綠地中,常以喬木為主,採用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綠化模式,強調覆蓋性、多樣性、生態性、美化性以及層次感。黃連花為野生花卉,可自行生長、自然繁殖,栽植後不需要人工特意呵護,是理想的地被植物,應充分利用這種特性配置於綠地中。

黃連花 (中藥)

黃連花,中藥材名。本品為報春花科植物黃連花的帶根全草。拉丁植物名:Lysimachia davurica Ledeb., ,Lysimachia vulgaris L.var.davurica (Ledeb.) R. Knuth採收和儲藏:7-8月採挖,洗淨,節段,曬乾。功能主治為:鎮靜;降壓。主高血壓;頭痛;失眠。

形態特徵

黃連花,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莖直立,高40-80cm,上部有細腺毛。葉對生,或3-4片輪生,披針形至狹卵形,長4-12cm,寬5-40mm,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可近圓形,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常事業粉綠色,無毛,僅沿中肋被小腺毛,兩面均散生黑色腺點,側脈通常超過10對,網脈明顯。總太花序頂生,通常復出而呈圓錐花序;苞片腺形,密被小腺毛;花梗長7-12mm;花萼5深裂近達基部,裂片狹卵狀三角形,邊緣有一圈黑色線條,有腺狀緣毛;花冠深黃色,長約8mm,5分裂近達基部,裂片長圓形,先端圓鈍,有明顯脈紋,內面密布淡黃色小腺體;雄蕊比花冠短,花絲下半部合生成筒,密被小腺體,花葯中着,卵狀長圓形,縱裂;子房無毛,花椎長4-5mm。蒴果褐色,直徑2-4mm。花期6-8月,果期8-9月。 [2]

分布區域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山東、江蘇、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鎮靜;降壓。主高血壓;頭痛;失眠。

生態環境:生五草甸、林緣和灌叢中,垂直分布上限可達海拔2100m。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