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黑垂頭菊 (菊科 垂頭菊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黑垂頭菊 (菊科 垂頭菊屬植物))

是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分布在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4,0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黑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atrocapitatum)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黑垂頭菊
  • 拉丁學名:Cremanthodium atrocapitatum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桔梗目
  • 科 :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 族 :千里光族
  • 亞 族:千里光亞族
  • 屬 :垂頭菊屬
  • 組 :垂頭菊組
  • 種 :黑垂頭菊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緬甸 系鈍苞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直立,高15-35厘米,上部被黑色有節柔毛,下部光滑,基部不被枯葉柄纖維。叢生葉和莖基部葉具長柄,柄長10-13厘米,光滑,基部鞘狀抱莖,葉片腎形,長3-5厘米,寬3.5-9厘米,邊緣具整齊的三角狀鈍齒,基部彎缺略寬,兩面光滑,葉脈掌狀,在下面較明顯;莖生葉1個,苞葉狀,卵形,長約1.5厘米,基部有膨大的葉鞘,鞘長達6厘米,寬1-2厘米,抱莖。頭狀花序單生,盤狀,總苞半球形,黑紫色,長約10毫米,寬達20毫米,總苞片2層,通常倒披針形,內層者寬3-4毫米,先端鈍,有疏齒或齧蝕形,背部被黑色有節柔毛。小花多數,全部管狀,深黃褐色,長6-7毫米,管部長2-2.5毫米,檐部寬約2毫米,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未熟)光滑,長約5毫米。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約4000米的山坡上。產自雲南(中甸)。在緬甸東北部(模式標本產地)也有分布。

狹葉垂頭菊 (中藥)

狹葉垂頭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狹葉垂頭菊Cremanthodiumangustifolium W. W. Smith的全草。分布於四川及雲南。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單生,直立,高20-50厘米,紫紅色,上部被紫褐色有節長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3-5毫米,具枯葉柄纖維。叢生葉和莖下部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7-23厘米,寬0.3-4.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全緣,基部漸狹呈翅狀柄,柄與葉片無明顯界線,兩面光滑,葉脈平行;莖中上部葉4-5,向上漸小,狹披針形至線形,基部無鞘,半抱莖。頭狀花序單生,稀為2個,下垂,盤狀,總苞半球形,長0.7-1.5厘米,寬1.3-3.2厘米,被密的紫褐色有節柔毛,總苞片16-24,2層,披針形,寬2-4毫米,先端漸尖,內層具狹膜質邊緣。小花多數,全部管狀,黃色,長7-8毫米,管部長2-3毫米,檐部筒狀,裂片先端具乳突,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圓柱形,長5-6毫米,光滑,具肋。花果期7-10月。 [1]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草地和沼澤草甸。分布於四川及雲南。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歸膀胱、肺、心經。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瘡瘍癤腫肺癰乳癰腸癰熱病高熱熱結便秘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本品皺縮成團。總苞片深綠色,披針形,長10-12mm;舌狀花黃色,舌片條狀披針形,筒狀花長約7mm,雄蕊5,聚藥,雌蕊柱頭2裂,氣清香,味微甘。 [2]

相關論述

《新俢本草綱要》:「全草:有退燒、消炎的功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