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敗醬草(敗醬科、敗醬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目錄
開花的種類——敗醬草(敗醬科、敗醬屬植物)
敗醬草即敗醬科敗醬屬植物敗醬(黃花敗醬,Patrinia scabiosaefolia)或攀倒甑(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的帶根全草,新鮮時無其他異味,曬乾後則有強烈的臭醬氣味,故名敗醬草。
敗醬草具有活性成分種類豐富、應用廣泛、分布廣、資源豐富等優點,是一種具有很高開發利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敗醬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茜草目
- 科:敗醬科
- 屬:敗醬屬
- 種:敗醬或攀倒甑
- 分布區域:亞洲、歐洲、非洲北部
物種學史
據考證,我國古代本草中最早記載的敗醬是黃花敗醬的根。盧寅熹考證,晉、唐、宋、清朝以來,本草所載敗醬之「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豆醬氣」的品種與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 Fisch. exLink.相吻合;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描述的「巔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結小實成簇。其根白紫,頗似柴胡,微苦帶甘」的敗醬與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基本相符;《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黃花龍牙」經考證為黃花敗醬。
苣蕒菜之名最早見於《植物名實圖考》,又名苦蕒菜、野苦蕒等,與苦菜都有「敗醬草」之別稱,為菊科植物苣蕒菜Sonchus arvensis L.的全草。敗醬草與苣蕒菜的混雜由來已久,兩者的幼葉極其相似,均可作食用。北方民間將苣蕒菜稱為「苦菜」,並作為蔬菜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敗醬俗稱「苦菜」,是引起混雜的主要原因。全國各地俗稱「苦菜」的植物眾多,經考證認為藥用苦菜為苣蕒菜Sonchus arvensis L.。
菥蓂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綱目》記載「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中耳。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菥蓂有毛……。」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種子。《救荒本草》所載的「遏藍菜」和《滇南本草》所載的「甜葶子」(又名麥藍菜),經核對其描述及附圖與菥蓂一致。菥蓂的地上部分或全草在南方地區作為敗醬草入藥,可能源於其果實形狀與敗醬屬多種植物果實相似。從文獻資料記載可知,敗醬草的藥用部位由根部變為全草,名稱由敗醬變為敗醬草,其品種在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和白花敗醬的基礎上,增加了菊科植物苣蕒菜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
品種分類
敗醬(黃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30-100 (-200) 厘米;根狀莖橫臥或斜生,節處生多數細根;莖直立,黃綠色至黃棕色,有時帶淡紫色,下部常被脫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幾無毛,上部常近無毛或被倒生稍彎糙毛,或疏被2列縱向短糙毛。基生葉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 (1.8-) 3-10.5厘米,寬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狀分裂或全裂,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具緣毛;葉柄長3-12厘米;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常羽狀深裂或全裂具2-3 (-5) 對側裂片,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具粗鋸齒,兩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幾無毛,上部葉漸變窄小,無柄。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具5-6 (7) 級分枝;花序梗上方一側被開展白色粗糙毛;總苞線形,甚小;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冠筒長1.5毫米,上部寬1.5毫米,基部一側囊腫不明顯,內具白色長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毫米,寬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幾不超出花冠,花絲不等長,近蜜囊的2枚長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2枚長2.7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橢圓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盾狀或截頭狀,徑0.5-0.6毫米。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細的棒槌狀,能育子室略扁平,向兩側延展成窄邊狀,內含1橢圓形、扁平種子。花期7-9月。
分布很廣,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廣東、海南島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生於海拔 (50-) 400-2100 (-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分布於前蘇聯、蒙古、朝鮮和日本。
攀倒甑(白花敗醬)
1.攀倒甑(原亞種)
多年生草本,高50-100(120) 厘米;地下根狀莖長而橫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時幾無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10(-25) 厘米,寬2-5(-18) 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鈍齒,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頭羽狀深裂,常有1-2(有3-4)對生裂片,葉柄較葉片稍長;莖生葉對生,與基生葉同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齒,上部葉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鮮綠色或濃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3厘米,上部葉漸近無柄。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萼小,萼齒5,淺波狀或淺鈍裂狀,長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時疏生腺毛;花冠鐘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0.75-) 1.25-2毫米,寬1.1-1.65(-1.75) 毫米,蜜囊頂端的裂片常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長,長1.5-2.25(-2.6) 毫米,寬1.7-2.3毫米,內面有長柔毛,筒基部一側稍囊腫;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圓形,長 (2.8-)4-5.5(-6.5) 毫米,寬(2.5-)4-5.5(-8)毫米,頂端鈍圓,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鈍,網脈明顯,具主脈2條,極少有3條的,下面中部2主脈內有微糙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產台灣、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生於海拔(50-)400-1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林緣或灌叢中、草叢中。分布於日本。
2.斑葉敗醬(亞種)subsp. punctifolia H. J. Wang
本亞種與攀倒甑(原亞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通常無地下根莖,葉片上面具棕紅色微腺;花序最下分枝處的總苞葉常有1(-2) 對側裂片,果實能育子室上部兩側和邊緣被微糙毛或有時無毛。與斑花敗醬 P. Punctiflora Hsu et H. J. Wang 的葉片上面均具微腺,但後者的花淡黃色且較小,花冠具微腺,花序最下分枝總苞葉不分裂,而易於區別。
產吉林南部以及遼寧東部、東南部和南部。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草叢中、灌叢中、林緣或路旁。模式標本采自遼寧桓仁。
主要價值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民間採摘幼苗嫩葉食用。
鑑別
黃花敗醬:根莖圓柱形,多向一側彎曲,有節,節間不超過2cm,節上有鬚根。莖圓柱形,直徑0.2~0.3cm,黃綠色或黃棕色,節明顯常有倒生粗毛。質脆,斷面中心有髓。葉對生,葉片薄,多皺縮破碎,羽狀深裂或全裂,邊緣由粗鋸齒,綠色或黃棕色,上部葉較小,常3裂,枝端帶有傘房狀圓錐花序。有陳腐豆醬的特殊臭氣。味微苦 。
白花敗醬:根莖節間長3~6cm,着生數條較粗壯的根,主莖、分枝及花序梗全部或兩側披白色倒生粗毛,花白色,瘦果基部貼生在增大的圓翅狀膜質苞片上莖直立,具倒生的白色粗毛,上部稍有分枝,斷面中空。葉對生。葉片卵形,長3~10cm、寬1.5~5cm,邊緣具粗鋸齒,或3裂而基部裂片很小,兩面均有粗毛,先端尖銳,基部窄狹。下部葉有翼柄,上部葉近於無柄。有陳腐豆醬的特殊臭氣。味微苦。 [1]
注意事項
敗醬草的來源傳統認為有黃花敗醬與白花敗醬,而菥蓂、苣蕒菜、苦蕒菜是其混淆品。為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必須嚴格加以區分。
敗醬草的功效與作用
敗醬草是什麼?
敗醬草是中藥的名稱,它是百花白江和百花白江的乾燥全株。它具有清除熱量和毒素、消除腫和膿、消除血瘀和緩解疼痛的作用,主治腫痛毒、產後瘀滯阻滯腹痛。
1.功效
尋常型敗醬草是被用作具有根莖和根以及整個植物的藥物,是中藥清熱解毒的一種。它的性質很冷,味道辛辣而苦澀,具有清除熱量和毒素,消除血瘀和排膿的作用。現代藥學認為它含有揮髮油、皂苷和β-固醇葡萄糖配方,具有消炎,抗菌,鎮靜,保肝和強心利尿作用。
2.藥理作用
(1)抗菌:敗醬草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並且對內毒素具有明顯的減弱作用。
(2)防病毒:敗醬草對柯薩奇病毒和合胞體病毒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的芥子油苷對HIV具有顯着的滅活作用。
(3)滅活:敗醬草可以顯着增加白細胞並增強巨噬細胞的作用,它與環磷酰胺結合使用,可以保護骨髓,顯着增加有核細胞,並顯着減少外周血白細胞數量的減少。
* 敗醬草的食用禁忌:敗醬草本質上是寒冷的,脾胃虛弱者不宜食用。另外,它們不能和蜂蜜一起吃,以免引起腸胃不適。 [2]
敗醬草和蒲公英的區別
1.不同的屬性
敗醬草是屬於罌粟科的植物,主要生長在山坡、草地和路邊;而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於菊科,它主要生長在中低海拔地區的山坡草地、路邊、田野和河灘上。
2.不同的枝葉
敗醬草株高1米,莖葉對生,卵球形或長卵形,長4-10厘米,寬2-5厘米。頂點是錐形的,基部是楔形的;蒲公英植物的高度為10至30厘米,葉片為倒卵形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形披針形,長4-20厘米,寬1-5厘米,先端鈍或尖。
敗醬草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中藥,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因此,患者在出現不適症狀時,還需在醫生的專業建議下合理使用敗醬草進行治療,如果出現不適症狀,需要第一時間停藥。
敗醬草的食用方法
1、敗醬草散
組成:敗醬草3兩(炒黑),炒生地5兩,當歸身3兩(醋炒),小川芎1兩,白芍藥2兩(炒),川續斷3兩(炒灰),甜竹茹1兩。
製法:上為散。
用法:每服5錢,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產後沖任脈虛,蓄泄無權,血露日久不止,脈虛數。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2、敗醬草湯
材料:敗醬草30克,忍冬藤2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水煎,每日分2-3次服。
功效:主要治療急性闌尾炎濕熱型:發熱、腹痛加劇、拒按、口乾欲飲、唇紅,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滑數。
3、敗醬草知母魚丸湯
材料:敗醬草一把、知母5克、魃魚500g、料酒一小勺、薑片蔥段適量、胡椒粉、鹽5克、米醋5g、清水3000克
做法:
- 1、魃魚洗淨去骨去皮,加入料酒、鹽和薑片蔥段,攪成魚糜備用;
- 2、敗醬草用淡鹽水浸泡半小時備用;
- 3、沙鍋加足清水,加入知母高火煮到滾,汆入魚丸;
- 4、待魚丸全部浮起後,加入洗好的敗醬草再次煮到滾;
- 5、加入鹽、米醋、胡椒粉調味就可以喝了;
- 6、喝的時候加鹽、胡椒調味就可以喝了。
4、佛手敗醬草豬瘦肉湯
材料:豬瘦肉50克,敗醬草3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
做法:將豬瘦肉洗淨,切片。佛手、敗醬草、玫瑰花洗淨,以乾淨紗布包裹入沙煲內水煎,去藥包,再放入豬瘦肉,再煎供食。飲湯吃豬瘦肉,每天1次。
功效:消炎活血、治淤斑、舌質暗滯、神疲乏力、頭暈、經來腹痛、經量增多、月經提前、白帶增多、腰骶部酸痛、墜脹感、下腹或兩側小腹隱隱作痛、婦女氣滯血瘀型慢性盆腔炎。
5、敗醬草綠豆煲豬大腸
材料:敗醬草50克(中藥店有售)、綠豆120克、豬大腸約120厘米長、生薑3片。
做法:
- 1、敗醬草反覆洗淨。
- 2、綠豆洗淨,浸泡。
- 3、豬大腸用水沖淨,用生粉反覆洗淨,再用蒜頭通一遍,沖淨後納入綠豆,兩端用線紮緊。
- 4、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棄敗醬草,加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敗醬草在中藥里屬清熱解毒類藥物,其性涼味辛、苦,入肝、胃、大腸經,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的功效,常用於癰腫疔瘡、痢疾、腸炎、肝炎和結膜炎等。如《本草正義》謂之「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唯宜於實熱之體。」 [3]
6、薏苡附子敗醬草散
組成: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 敗醬草15克
用法:上藥三味,杵為粗末。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頓服。
功效:排膿消腫。
主治:腸癰內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按之軟,脈數。現用於急性闌尾炎膿腫已成,或慢性闌尾炎急性發作,腹部柔軟,壓痛不明顯,並見面色蒼白,脈弱等陽虛證候者。
方論:本方所治腸癰,是由素體陽虛,寒濕瘀血互結,腐敗成膿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濕排膿,輕用附子扶助陽氣,以散寒濕,佐以敗醬破瘀排膿。配合成方,共奏利濕排膿,破血消腫之功。
來源:《金匱要略》卷中。
植物篇:(败酱草(败酱科、败酱属植物))的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