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楝花(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楝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楝花》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楝花

立夏臨近,楝樹該開花了。

楝樹又名苦苓、苦苓仔、金鈴子、翠樹等等。自古以來,文人對花木都比較感興趣,宋代的謝逸在看了楝花之後,寫出一首《千秋歲·楝花飄砌》的詞 :「楝花飄砌,簌簌清香細。梅雨過,萍風起。情隨湘水遠,夢繞吳山翠。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密意無人寄,幽恨憑誰洗?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人散後,一鈎新月天如水。」

在二十四番花信風中,楝花是春花殿後的角色,楝花開罷,整個春天的花事就該結束了。宋代何夢桂在《再和昭德孫燕子韻》中有這樣的句子:「處處社時茅屋雨,年年春後楝花風。」楝花一開,夏天也就不遠了。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綠茵如蓋的村莊裡,大路邊、小河旁,常常佇立着楝樹,初夏微風吹來的時候,它才開始舒展枝葉,暖暖的,柔柔的,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般沉靜、含蓄。楝樹的軀幹一律地富有一種滄桑感,粗糙的皮,枯槁的枝,平坦斜逸的椏,一團團、一簇簇淺藍紫色花,隱現在清瘦的楝葉叢中,文雅而細碎,顯得淡雅和柔美。楝花的花期很長,前後一個多月時間,直至麥子呈現出成熟的色澤,它才悄無聲息地隱退。盛夏時節,楝花變成一串串翡翠般的珍珠果,模樣與棗樹結出的果實相似,但這個棗不能吃,很小的時候我們就被大人警告過:楝樹果兒有毒,吃了會毒死人。但是,我有時候又會疑惑,因為我明明看到,到了秋天,那些青青的楝樹果變成金黃色,飛來不少灰喜鵲,啄食那些楝果,卻從來沒見它們有因中毒而從樹上掉下來的。疑惑歸疑惑,我們還是不敢去嘗它。

楝樹的葉長得晚,總是在花開之後才姍姍生出,楝樹長出葉的時候,田裡的麥子就快開鐮了。民間曾有「楝樹暴乳,鄉下伢兒叫苦;楝樹開花,鄉下伢兒苦得認不得家」的俗語,意思是說,待到楝樹長葉開花的時候,鄉下的麥收大忙就開始了。

楝樹上很少生蟲,葉子上不會生楊樹上那種毛茸茸的「洋辣子」,所以,夏天,常常有農家選擇坐在楝樹的樹蔭下納涼。孩子們則會蹭蹭幾下爬到楝樹上去,坐在樹椏上乘涼、捉知了。楝樹粗糙的皮是很適合攀爬的,而且,它的樹冠枝椏平緩,很是適合人坐在上面。楝樹枝椏的平緩據說與當年唐僧去西天取經有關。相傳唐僧師徒從西天取經歸來,在通天河裡被神龜淹濕的經文,放在楝樹上曬,把楝樹冠給壓平了,至今都沒有得到恢復。這一傳說賦予了楝樹的傳奇色彩,也讓楝樹在人們心中變得更加古老。

盛夏時節,大人們忙於地里農活,家務活就交給了孩子,孩子們把采羊草的目標鎖定在楝樹上。楝樹枝脆,只肖用一根竹竿,上面綁上鈎子,站在地上,鈎住楝樹枝輕輕一拽,「咔喳」一聲,楝枝連枝帶葉掉了下來。

秋末冬初時節,孩子們來到光禿禿的楝樹下,爬上樹將一串串楝果打下來,送到收購處賣錢,或曬乾堆在灶台前留着燒火。男孩子們有時用楝樹果玩射彈弓,楝樹果的確是一種上好的彈子;女孩子則用楝果兒玩「抓豆兒」遊戲,也是再好不過的,他們在楝樹下嘰嘰喳喳,吵吵嚷嚷,盡情地嬉戲,直到暮色四合、炊煙升起,才戀戀不捨地分手回家。

在我家老屋前的小河邊上,曾經長了幾棵楝樹,每年都會為我開出一樹樹繁花來,直到前年,因為修築一條高速公路,老屋被拆遷,楝樹也被砍伐掉了。

老家人喜歡用楝木製作家具,認為用楝木因木質味苦而有防蛀功效。不過,老家人幾乎沒有用楝木作房梁或椽子的,一是因為楝樹沒有多少筆直的可用之材,同時,當地還有個「頭不頂楝,腳不踏桑」的傳統說法,楝樹作桁條是一種忌諱。

據考,楝樹的果、花、葉和皮均是中藥材,當年,楝樹根上的皮被人們用於驅蛔蟲和鈎蟲,根上的皮製成粉調上醋還被用來治疥癬;楝樹的果實做成油膏可治頭癬,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等。因此,我們兒時年年采楝樹果賣,有人說是用於製藥,有人說是用於做皂,也有的說用於制磚燒窯……我們不管這些,數着到手的幾張毛票兒,高高興興地走進文具店,買得一支鋼筆,或一瓶墨水、幾塊橡皮,或者買上兩本小兒書,已是十分地滿足了。

楝樹蘇中地區的主要樹種之一。我曾經在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在那裡看到許多南方樹種,也有家鄉的楊樹、桑樹之類,卻沒有見到過楝樹,或許是南方不適合楝樹的繁衍生長?抑或是我沒有到鄉下去,那裡的鄉間是否種有楝樹亦未可知。

今年初夏的一天,我走到已經修成的高速公路上,站在曾經的幾棵楝樹處,當然已經看不到楝樹的蹤影,而我的腦海里卻浮現出一樹樹搖曳的紫色楝花,耳畔響起唐溫庭筠的《苦楝花》:「院裡蔦歌歇,牆頭蝶舞孤。天香熏羽葆,宮紫暈流蘇。」風兒輕輕,紫花颯颯,好美的意韻。

楝樹屬於比較好種的樹木,老家有「九楝三桑一棵槐」的俗諺,意思是說,人的一生中可以長成九代楝樹,如此計算下來,大抵十來年的時光,楝樹就能長大成材。而且,楝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也不在乎環境位置的好差優劣,它不怕旱澇,也不懼風雪,只要有立足之地,便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其實,楝樹很像老家的人,樸實、安分、忠厚。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