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楞嚴寺,位於營口市區中部的新興大街,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南地區第一名剎,是東北現存較為完整的民國時期大型寺院建築群之一。楞嚴寺,與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瀋陽慈恩寺稱為東北「四大禪林」,是東北「四大禪林」之首寺院。呈規則長方 楞嚴禪寺形,南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49米,占地8036平方米。
中文名 楞嚴禪寺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遼寧省營口市
建造年代 1922年
寺院簡介
楞嚴寺,始建於1922年,1931年竣工。是倓虛法師多方募化經費在原佛教宣講堂舊址上建成的。據傳,當時浙江寧波觀宗講寺倓虛法師來營口宣講佛經,產生在該地建寺的構想,即與眾人商討,逐在此修建禪寺。1966年9月16日,遼寧鞍山中學「橫空出世兵團」,以破「四舊」為名,闖入營口楞嚴寺,扒了鐘鼓樓的樓頂,燒毀檁香木雕佛像,砸壞泥塑、銅鑄佛像。藏經樓所藏乾隆三年刻版、國內兩部中的一部《龍藏》720函、7200餘卷,連同其他大乘經典計10000卷,以及唐代在斯里蘭卡臨摹的綾質佛像等珍貴經卷、文物全部被燒,僧人被遊街示眾。
規模之大
楞嚴寺位於營口市新興大街,是營口市現存較為完整的民國時期大型寺院建築群之一。寺院呈規則長方形,南向,南北長164米,東西寬49米,占地8036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為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及藏經樓等。規模浩大,氣勢宏偉。在營口,提及「楞嚴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名聲傳至關內外。「楞嚴寺」全稱為「楞嚴禪寺」,取《楞嚴經》之意而得名,是營口的主要佛門寺院。據《營口縣誌》記載,楞嚴寺「嗣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規劃地基鳩工突起一座梵正宮殿……。該寺工程既竣業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間開光。」楞嚴寺,共有佛殿99間,是東北四大禪林之一。當時,楞嚴寺的匾額「楞嚴禪寺」四個大字,由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鄭孝胥所寫。該寺建於1922年。是由當時營口宣講堂的倓虛法師彷照寧波觀宗寺而設計。工程歷時九年,於1931年落成,同年10月1日(農曆八月廿日)開光。它成為營口人民引以自豪的歷史名勝,宏揚佛學精神的著名場所。
布局結構
寺院為三進院落,青磚圍牆,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南北一線排在寺院中軸線上,兩側有鍾鼓二樓和東西配殿[1] 。山門為雙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左右各有一耳門。越過山門便是一進院落,鐘鼓二樓坐落於院前東、西兩側。鍾、鼓樓皆為歇山雙層飛檐樓閣式。鐘樓正梁懸吊一獸首環鑄鐵大鐘,重約二噸,鐘上鑄有「營口楞嚴禪寺」銘文。建在高一米餘花崗岩條石台基上的天王殿,大殿前後有廊,後廊有一明間。
廟會活動
楞嚴寺,還是一處廟會活動的場所,營口地區至今仍保持趕廟會的習俗,每逢舊曆四月十八,遠近百里的僧俗人士不計路途遙遠,數百上千人會廟內,是時寺內香煙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成了一年當中寺內最興旺、最熱鬧的日子。第三進院落正中的藏經樓是寺院內最後部的一座建築,原樓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為二層硬山券棚抱廈式建築,樓內設有通風道,閣內乾燥,適於存放經書,原藏有哲學、醫藥、地理等各類書籍和經卷數千冊。藏經樓因1975年遼南地震遭受損壞,從1979年開始重建。重建後的藏經樓改為歇山式、大屋頂、四面迴廊樓閣寺內供有西藏佛舍利一粒,倓虛法師舍利五粒,珍藏有《龍藏》、《大藏經》各一部。
殿內佛像
楞嚴禪寺,殿內原來雕有勒佛一尊,其後有韋馱站像,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造形生動。二進院落的正殿——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建築,大殿面闊五間,硬山式建築[2] 。正脊、兩側為游龍戲珠浮雕塑,正中為塔式火珠,小塔正中,明鏡高懸,銀光燦燦。原殿內正中雕釋迦牟尼佛像,右為東方藥師佛,左為西方阿彌陀佛。兩側則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羅漢像,大佛端莊肅穆,羅漢千姿百態。這些木雕像今已不存,現陳列於殿內的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等銅鑄佛像。銅鑄十八羅漢是東北地區現存較完整的一組,這些佛像神態不一,栩栩如生,為大雄寶殿增色不少。
視頻
楞嚴寺院裡的白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