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樹為風雨所拔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在成都時創作的七古。全詩十六句,每四句一轉意。開頭四句追敘未拔之前;"東南飄風"四句正寫為風雨所拔;"滄波老樹"四句寫拔後回思之情,兩句切自己寫,兩句寫一般人;最後四句表示深致哀悼。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題型體制相似,都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天,時杜甫在成都。這年秋天的風雨不但摧破了草堂茅屋,而且將一棵堂前老楠樹連根拔出。這棵楠樹為杜甫深惜深受,杜甫常在樹下吟詩,此次又目擊楠樹與風博斗,最終樹為風所拔,這與杜甫的性格、身世有相似之處,所以杜甫深深的感慨。
作品原文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1]
倚江楠樹草堂前,故老相傳二百年。
誅茅卜居總為此⑴,五月仿佛聞寒蟬⑵。
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⑶。
干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⑷!
滄波老樹性所愛⑸,浦上童童一青蓋⑹。
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⑺。
虎倒龍顛委榛棘,淚痕血點垂胸臆⑻。
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⑼!
作品注釋
⑴誅茅,剪除茅草。總為此,全都為了這棵楠樹。
⑵楠樹高大,故發出的聲音,有似寒蟬。寒蟬。蟬的一種,深秋時鳴於日暮,聲音幽抑。
⑶此句極寫風力之大。流雲氣,因兼有雷雨。
⑷此二句摹寫楠樹和風雨鬥爭的狀態,字字驚心動魄,讀者仿佛看到杜甫本人和醜惡的現實作鬥爭的形象。浦起龍注:"猶力爭,壯其節也。豈天意,非其罪也。"
⑸樹倚清江,故曰滄波老樹。
⑹浦,水邊。童童,一作亭亭。青,一作車。按《蒿楠》詩:"楠樹色冥冥,江邊一蓋青。"則當作青。
⑺樹大蔭濃,可避雪霜,故野老頻留樹下;樹高迎風,如吹笙竽,故行人低回傾聽,不忍即過。見得楠樹,人所共愛。
⑻虎倒龍顛,寫老楠僵仆之狀。杜甫多用龍虎形容松柏等古木。如《雙松圖歌》,"白摧朽骨龍虎死。"《病柏》:"偃蹙龍虎姿。"委,棄也。"淚痕血點"句作寫樹看更好,樹經雨涅,躺在地上有如淚痕血點滿垂胸臆,是一種擬人的寫法。但也包含了自己的痛惜。
⑼無顏色,即大為減色。浦起龍注:"虎倒龍顛,英雄末路,淚痕血點,人樹兼悲。無顏色,收應老辣。嘆楠那;自嘆耶?"
名家點評
《後村詩話》:溪楠、茅屋為風所拔,不以草堂茅屋飄颻為憂,方有惜古木,庇寒士之意,其迂闊如此!
《杜臆》:"滄波老樹",又重說起,以鍾愛故,卻異常調。
《杜詩詳註》:申涵光曰:首二,似七律起語。
《詩辯坻》:子美《楠樹嘆》亦近祖直,然至"天意"處一斷,"滄波老樹"復起,作兩層敘,便復有致。
《唐宋詩醇》:勢取矯厲,意主樸實。
《讀杜心解》:末四,深痛摧埋失色,配次段。"虎倒龍顛",英雄失路;"淚痕血點",人樹兼悲。"無顏色",收應老辣。嘆楠耶?自嘆耶?殷仲文有言:"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杜詩鏡銓》:蔣雲:寫楠樹耳,不覺寫出一篇《離騷》、兩道《出師表》。張雲:二句盡風木相激之狀("干排雷雨"二句下。又追敘未拔之先("滄波老樹"二句下)。語亦奇("虎倒龍顛"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參考資料
- ↑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詩詞古文網;
- ↑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