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英語:Haruna-class Helicopter Carrying Destroyers,日語:はるながたごえいかん)是日本海上自衛隊(JMSDF)隸下的艦隊領導直升機驅逐艦,日本將其稱之為「護衛艦」,根據英文原名「Helicopter Destroyer」而簡稱為「DDH」。

本級艦是日本「新海軍再建案」1965年「第三期防衛力整建計劃」中用來替代取消的反潛航空母艦(CVH)的直升機驅逐艦[1],亦為日本直升機驅逐艦建造的初次嘗試。

首艦以預算編列年度昭和43年(1968年)也稱之為43DDH,次艦以預算編列年度昭和45年(1970年)也稱之為45DDH。本級艦在設計外型上頗具特色,背負式安裝的兩門MK.42 5英寸艦炮以及厚實的上層結構,營造出類似古典軍艦的雄偉感。

研製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首度規劃反潛直升機母艦可追溯至1952年, 當時日本海自的前身──創立初期的海上警備隊在「新海軍再建案」中,規劃籌獲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CVH)作為反潛航空母艦,艦上操作反潛直升機,以對抗前蘇聯日益發展的潛艇部隊[2]。當時海上警備隊打算向美國提出購買CVE的需求,不過此方案並未獲得美日雙方政府的認可,很快便消逝無蹤。當時日本尚未從戰爭的重創中完全恢復(還在美國的管轄之下),經濟能力薄弱,海上警備隊也處於草創萌芽時期(原聯合艦隊的基礎幾乎被徹底拔除,海上警備隊等於是從頭再出發),手頭中只有若干小型艦艇,根本無力負擔CVE的操作與維持。

計劃確立

雖然引進計劃受挫和經濟條件不支持等原因限制,但日本當局並未放棄CVH的構想,仍然繼續研究規劃;上個世紀60年代,由於艦體穩定技術與直升機輔助降落設備的成熟,使得五千噸級傳統排水艦艇也能有效地操作直升機意大利安多利亞·多利亞號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日本防衛廳在1965年擬定「第三期防衛力整建計劃」(1067~1972年)時,決定建造兩艘直升機驅逐艦,每艘搭載三架HSS-2A/B反潛直升機,取代原本孤注一擲的一艘反潛直升機航空母艦。

艦級命名

命名方面,先前日本海自所有的驅逐艦都採用「天文地理名」,這種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也是用於驅逐艦。不過由於此種新造直升機驅逐艦噸位較大,而且居於艦隊編組的核心地位,因此日本當局重新啟用「山嶽名」來冠在這兩艘直升機驅逐艦身上,這是日本海自創立以來第一次恢復這種命名。在舊日本海軍時代,山嶽名用於重巡洋艦以及戰列巡洋艦上,比天文地理名高了兩個檔次。於是,這兩艘直升機驅逐艦分別命名為「榛名」與「比叡」, 而使用這兩個名字的上一代艦,是兩艘二次大戰時代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而日後的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以及宙斯盾驅逐艦也由於噸位與價值較大,同樣採用山名以區別於其他的通用驅逐艦。

視頻

榛名級直升機驅逐艦 相關視頻

日本「榛名」級的由來及構造,讓日本再度擁有了海上立體作戰能力
橫須賀護衛隊與眾不同的「榛名」號直升機驅逐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