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槲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槲櫟(拉丁學名:Quercus aliena Bl.),英文名:Oriental white oak屬於落葉喬木。葉片多為長橢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殼斗杯形,堅果為橢圓形至卵形。 槲櫟別名:大葉櫟樹,白櫟樹,虎朴,板櫟樹,青岡樹,白皮櫟,孛孛櫟,白櫟,細皮青岡,大葉青岡,青岡,菠蘿樹,槲樹,橡樹。分布廣泛,安徽省等地均有分布。槲櫟葉形奇特是美麗的觀葉樹種。木材可供建築、家具等用材;種子可榨油也可釀酒樹皮含單寧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30米;樹皮暗灰色,深縱裂。老枝暗紫色,具多數灰白色突起的皮孔;小枝灰褐色,近無毛,具圓形淡褐色皮孔;芽卵形,芽鱗具緣毛。葉片長橢圓狀倒卵形至倒卵形,長10-20(-30)厘米,寬5-14 (-16)厘米,頂端微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葉緣具波狀鈍齒,葉背被灰棕色細絨毛,側脈每邊10-15條,葉面中脈側脈不凹陷;葉柄長1-1.3厘米,無毛。雄花序長4-8厘米,雄花單生或數朵簇生於花序軸,微有毛,花被6裂,雄蕊通常10枚;雌花序生於新枝腋,單生或2-3朵簇生。殼斗杯形,包着堅果約1/2,直徑1.2-2厘米,高1-1.5厘米;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排列緊密,被灰白色短柔毛。 堅果橢圓形至卵形,直徑1.3-1.8厘米,高1.7-2.5厘米,果臍微突起。花期 4-5月,果期9-10月。[1]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000米的向陽山坡,常與其他樹種組成混交林或成小片純林。

產地分布

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多圖

栽培技術

採種 選擇二十至五十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樹木作採種母樹。果實成熟時由綠變黃褐色,堅果有光澤,可自行脫落。在樹下拾取或將種子打落後收集起來進行粒選,剔除病蟲損害及色澤不正常的種子,可得90%以上優良種子。槲櫟種子中常有橡實象鼻蟲,外觀不易發現,浸入55℃溫水10分鐘後即可全部殺死種內害蟲。經殺蟲處理後的種子在庇蔭乾燥的地方攤開晾乾,每天翻動3~4次,以防種子發熱生霉。晾乾後即可貯藏於地勢高燥、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挖坑深80厘米、寬約1米,長度以種子數量多少而定,在坑底鋪厚約15厘米的細沙,沙上攤放種子5厘米厚,種子上再蓋細沙3厘米厚。如此細沙、種子交替攤放,直至距坑口10厘米左右。在坑中每隔1米插一束草把,以防止種子發熱生霉。覆土封蓋要略高於地面,在坑的四面挖30厘米深的排水溝,防止雨水浸入。 播種 選擇地勢高燥、平坦、有排灌條件的砂壤土作圃地,深翻,整平,作床,並施足基肥。播種前將種子放在水中浸泡1天,撈出後攤放在陰涼處晾乾。春播為3月下旬,秋播在種子成熟後隨采隨播。土層深厚的山坡,梯田翻耕後,也可整平作畦育苗。出苗後,及時中耕除草、間苗,以達到苗全、苗旺的目的。 整地 在平緩地用機械進行全面或帶狀整地,深30厘米左右。山地陡坡多採用魚鱗坑整地,坑的長徑1米、短徑60厘米。草皮表土放入坑中,揀出石塊和草根,鬆土深度30~50厘米,坑面外高里低。沿橫坡方向排列成行,上下交錯,以利於保持水土。 管理 造林後連續進行除草鬆土2~3年,第1年分別於4、6、8月進行。第2年分別在4、6月進行。第3年在6月進行。如苗木干形不良,可在造林後3~4年平茬,即在槲櫟停止生長季節,從基部平地面截掉,切口力求平滑不劈裂,翌年選留1株豎立粗壯的萌芽條撫育成林。槲櫟要及時修枝,以培養優良干形,提高木材品質。在樹木休眠期間進行修枝,把枯死枝、弱枝、蟲害枝及競爭枝修剪掉。切口要平滑,不傷樹皮,不要留樁,傷口癒合快。修枝強度不能過大,避免影響林木生長量。

功能用途

木材堅硬,耐腐,紋理緻密,供建築、家具及薪炭等用材;種子富含澱粉,可釀酒,也可制涼皮、粉條和作豆腐及醬油等,又可榨油。殼斗、樹皮富含單寧。 槲櫟葉片大且肥厚,葉形奇特、美觀,葉色翠綠油亮、枝葉稠密,屬於美麗的觀葉樹種。適宜淺山風景區造景之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