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樊嘉 * 肝腫瘤外科學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教授[1]。上海市衛生系統百名跨世紀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2]。1983年畢業於南通醫學院,1989年於南京鐵道醫學院獲碩士學位,1995年於上海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3]

樊嘉
出生 (1963-11-08) 1963年11月8日(60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江蘇省崑山市
民族
母校 南通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
職業 院士,教授、主任醫師
研究領域
醫學

目錄

人物生平

  • 1983年獲南通醫學院(現南通大學醫學院)學士學位[4]
  • 1988年畢業於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醫學院)獲碩士學位。
  • 1995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 1997年首批入選「上海市衛生系統百名跨世紀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
  • 1999年-2000年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從事肝移植及肝臟外科臨床研究。
  • 2005年入選「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及「上海市百名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 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 2013年12月開始擔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 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肝外科主任、復旦大學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副主任、上海市肝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副主

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社會兼職

  • 中華外科學會肝臟學組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上海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
  •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
  • 上海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委員
  •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會員
  • 美國臨床外科學會(SSO)會員及國際肝膽胰協會委員
  • 擔任《中華外科雜誌》、《中華肝膽外科雜誌》、《中華實驗外科雜誌》、《中華消化外科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肝膽胰外科雜誌》、《腹部外科雜誌》、《外科理論與實踐雜誌》、《肝膽外科雜誌》、《消化外科雜誌》、《中國臨床醫學雜誌》等15本雜誌副主編、編委。

科研成果及獎項

  • 主要從事肝膽腫瘤臨床診治及肝臟移植、肝癌轉移復發機制及轉化研究。首創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 使合併門靜脈癌栓的晚期肝癌

由「不可治」變為「部分可治」。提出肝癌肝移植「上海-復旦標準」和移植後轉移復發防治綜合策略,明顯提高了肝癌病人移植術後生存率。系統解析

了肝癌轉移復發微環境調控分子機制,建立了肝癌早診及轉移復發預測模型,並實現多項臨床技術轉化。

  •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 上海市優秀髮明獎選拔賽一、二等獎
  • 上海臨床醫療成果獎三等獎;
  • 作為第二完成人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作為第三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榮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輕年專家」
  • 上海市「技術創新能手」
  • 全國優秀教師-寶鋼優秀教育獎
  • 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優秀獎
  • 勵樹雄教育衛生獎等多項稱號及獎勵
  • 2012年獲得「中國名醫指南網評選的百強名醫」稱號。
  • 2016年10月21日獲201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6年11月獲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

出版著作

  • 近年來在國際及國內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SCI論文15篇。作為副主編撰寫《外科手術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參與編寫《原發性肝癌》第二版、《實用肝膽腫瘤外科學》、《肝癌轉移復發的基礎與臨床》、《中國常見惡性腫瘤診療常規—肝癌》、《手術創新及意外處理》等專著10餘部。多次應邀主持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並作大會專題報告。

視頻

【院長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專訪實錄2016年7月22日發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