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樊川居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樊川居士
杜牧12.jpg

來自 網易首頁 的圖片

本 名:杜牧

別 名:杜樊川、小杜、杜十三

字:牧之

號:樊川居士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803年

逝世日期:約公元852年

主要作品:《阿房宮賦》《遣懷》《樊川文集》等

主要成就:創造晚唐詩歌高峰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家 、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御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嘗居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 性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讚,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採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注》《樊川文集》。 [1]

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咨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里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裡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

唐時的黃州(古黃州又名齊安郡,唐時治所在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在華夏屬下等洲,兵連禍結,戰火紛飛,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荒郡、廢邯,晚唐以後是一處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視為「鄙陋州郡」, 到北宋「蘇門四學子」之一的張耒,在其《齊安秋日》詩中也曾說黃州是一處 「齊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黃州任上,無異於貶謫,但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還是文人。世雲「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杜牧在黃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為政清廉,《唐書》本傳中稱他「剛直有奇節」。明弘治《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 奇節,吏民懷服之」。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唐代繼韓愈之後的又一尊孔大家。黃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過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等聖跡,山旁建有孔子廟(問津書院前身)。由於年久失修,瀕臨傾倒。杜牧為 了宣揚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孔子山擴建孔廟, 拜謁孔子聖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並在廟中設置學堂(時稱廟學),教化士民。他雖身居吏職,仍在學堂講學不輟。講學之時,其弟子自遠方至數百人。他在《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說:「獨能不徇時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務,愛人如子,廢鞭笞責削之,用忠恕撫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聖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為虛受,熏其和風,感其歡心,庶為瑞為祥, 為歌為詠,以裨盛 業,流乎無窮」。

明、清時的《黃州府志》《問津院志》均載杜牧在黃州地方「興學教士,立廟崇祀先聖,一時家循孔教,人頌儒書」。

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毀佛教。杜牧對於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後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毀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2]

文學成就

成就綜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

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詩歌成就

林建略《晚唐詩人杜牧之》認為,杜牧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豪邁的,一是香艷的,前者「或為遣愁,或為弔古,或為感懷之作,多是用一種拗峭的筆調寫成,立意奇特」;後者「大半是用一種清新的筆調來輕描淡寫的,所以便不至滿紙都脂粉氣了」。王叔箱《詩人杜牧》認為,杜牧的「文是那樣的陳厚奇變,詩又是那樣的英姿雄發」,「他的詩辭旖旎動人,拗峭過甚,正以如此,有時也就流入纖巧了。不過要知道,元鎮、白居易、李商隱、溫庭筠等都是與他上下同時,他既不願效風行一時的元白所創作的元和體,又不願效溫李的晦澀;不得不自成一色,力矯時弊,立意必在奇辟。」繆錢《杜牧詩簡論》認為,杜牧詩中俊爽的風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風華流美之致,在晚唐是傑出的,在整個唐代詩壇中是獨創的。這是杜牧平生憂國憂民的壯懷偉抱與傷春傷別的綺思柔情交織在一起而以藝術天才表現出來的特徵。

葛曉音《杜牧和他的詩歌》認為,「渴望為國立功的理想給杜牧的詩歌帶來了豐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氣概,但他的務實精神又使他的想象和比喻從不帶有神仙世界的險怪色彩。」又由於杜牧在「以直達的語言表現對生活美的敏銳感覺」方面特具的天賦,「他總是能從日常的景色中發現獨特的美,並找到某一種與意境最相和諧的情調,通過畫面的巧妙組織表現出來。」王西平、張田《杜牧詩歌藝術美淺析》`認為,杜牧詩歌的藝術美在於具有「豪爽健朗的形象美」,「強烈坦蕩的詩情美」、「清新明潔的意境美」。王西平《杜牧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綜論》指出,杜牧在表現上多用率真直賦;寓理於詩;用拗折法,而反說(翻案法)和設問則是杜牧拗變的主要手段,從而形成了豪爽俊健的風格。吳在慶《杜牧詩歌表現手法初探》認為,「他的詩歌之所以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這與他採用比喻、擬人、寓情於景、以景表情、對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關係。而翻案法、掉尾一波、設問深入、應用典故等表現手法對於開拓他詩歌的新意境,深化思想內涵,也不無作用。」「直抒胸臆、語法句式的倒置改變,這對於他古詩的豪爽勁健,惆攪不羈的風格有直接影響」,「而含蓄婉轉、掉尾一波、寓情於景,以景表情、設問深入等更明顯地有助於他絕句的遠韻遠神、流情婉轉風格特色的形成。」

古詩

杜牧的古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善於將敘事、議論、抒情三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如《感懷詩》《杜秋娘詩》《張好好詩》《李甘詩》《郡齋獨酌》《雪中書懷》《落中送冀處士東遊》《送沈處士赴蘇州李中壓招以詩贈行》《池州送孟遲先輩》《題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其中更常見的則是散文似的夾敘夾議。杜牧的古詩受韓愈的影響好發議論。但有時他用比喻、形象的語言進行議論,富有抒情勝。杜牧的古詩往往別有境界,寫得古樸純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遲先輩》。晚唐詩風,氣格卑弱,多是律詩、絕句,很少有人能作長篇古詩,杜牧的古詩在中晚唐詩壇上也是出類拔萃的,他的這一類詩作,和以「俊爽」見稱的律、絕佳作,構成了他詩歌創作的三個主要方面。

絕句

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譽。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橫逸,有太白之風,而時出入於夢得。七言絕句一體,殆尤專長。」`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云:「杜紫微詩,惟絕句最多風調,味永趣長,有明月孤映,高霞獨舉之象,余詩則不能爾。」「沈德潛認為杜牧絕句「托興幽微」,可稱盛唐絕之「嗣響」,把其特色概括為「遠韻遠神」。他的七絕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議論警拔、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杜牧的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韻味雋永,於盛唐七絕之外,別開妙境。杜牧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絕句體小詩加以描寫,含蓄精煉,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寫出一個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圖畫,如《江南春絕句》。

律詩

杜牧的律詩,其數量相當可觀,在《樊川文集》中約有一百餘首,加上《樊川外集》與《別集》,約為一百六七十首。他的律詩在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藝術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杜牧詩歌俊爽峭健、雄姿英發的風格在律詩中最為突出。後代詩評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詩的特點。宋代劉克莊《後村詩話》云:「杜牧、許渾同時,然各為體。牧於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矯時弊。」明代楊慎云:「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宋人評其詩豪而艷,宕而麗,於律詩中特寓拗峭,以矯時弊,信然。」杜牧在律詩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於如清人趙翼所說的:「自中唐以後,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美。杜牧之恐流於弱,特創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矯其弊。」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體格律而加以變化的詩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氣勢;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與古體詩有某種相似的豪宕雄渾的意境。杜牧在律體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以力矯詩壇平弱圓熟之風。杜牧的七律有較強的現實性,此外,杜牧的律詩時用古調,豪宕纏綿中別有一種古樸瀟灑的風韻。

視頻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文藝氣息濃厚,開篇14個字驚艷了

參考資料

  1. 杜牧,新華網陝西頻道,2009-07-10
  2. 杜牧,《中國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