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江詞·其六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橫江詞·其六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長江浪濤之大並且江面起霧,表示不能再渡江了;三句以想象和誇張之筆寫驚濤駭浪的聲勢浩大;末句從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轉向對人的直接勸誡。
原文
李白〔唐代〕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
驚波一起三山動,公無渡河歸去來。
譯文
月出星天起大風,江霧不開,海潮就像是海中大鯨東遊一樣,壓促着百川之水往回倒流。
驚濤駭浪衝擊得三山搖動,先生不要渡河,還是回去吧。
賞析
「月暈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百川回。」這兩句詩不僅寫長江浪濤之大,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霧,說明更不能渡江了。「海鯨」是形容浪濤的。《木華海賦》云:「魚則橫海之鯨,突兀孤游,嗡波則洪漣踧踖,吹澇則百川倒流。」「驚波一起三山動」,用誇張手法表現江中波濤之險。《太平寰宇記》載:「三山,在昇卅江寧縣西南五十七里,周回四里。其山孤絕,面東西,絕大江。」按《輿地誌》雲,其山積石濱於大江,有二峰南北接,故曰三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長江東岸。「公無渡河歸去來」一句,前半是古樂府《公無渡河》曲名,後半是陶淵明《歸去來辭》題名,李白用來組成新句,表達了江中浪險不能渡河之意,了無痕跡。
創作背景
此詩為《橫江詞六首》中第六首。關於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學界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上海復旦大學及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的《李白詩選》,均據此詩中「郎今欲渡緣何事」一語,認為「郎」乃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因此推定此詩乃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時所寫。李協民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詔赴京途中所作。而黃錫圭《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將此詩繫於天寶十四載(755年),地點在當塗採石戍之橫江館前;何慶善也認為這組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夕的天寶十四年秋」所作。詹福瑞等《李白詩全譯》認為此六首約作於天寶十三載(754年)遊歷陽時,其中備言橫江風浪之險惡,隱含着詩人對天寶末政治形勢的隱憂。安旗則認為這組詩是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歸來南下宣城途中經橫江浦時所作,認為橫江風浪象徵安祿山行將叛亂,寄寓着詩人對唐王朝危急形勢的憂慮。
簡析
《橫江詞·其六》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長江浪濤之大並且江面起霧,表示不能再渡江了;三句以想象和誇張之筆寫驚濤駭浪的聲勢浩大;末句從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轉向對人的直接勸誡。這首詩描寫傳神,想象誇張,化用前人詩意組成新句,表達了江中浪險不能渡河之意,流露出他北上的急切和惡劣天氣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悵與焦慮。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