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斑翅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橙斑翅柳鶯[1](Buff-barred Warbler)身長約 9~12 公分,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暗黃色,腳褐色或暗褐色,額、頭頂至枕橄褐色有時微沾灰色,頭央線具不明顯的淡黃色,眉紋淡黃色,過眼線暗褐色,頰和耳羽灰褐沾黃,背、肩較頭頂色淡,多為橄褐色,腰橄欖黃色形成一明顯的綠黃色腰帶。兩翼褐色,飛羽外側羽緣黃綠色,有兩道明顯的橙黃色翼帶,尾羽,最外側3對尾羽大多白色,頦、喉、胸和頸側灰綠黃色,腹和尾下覆羽亮黃色。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緬甸、中國中部及西藏南部;越冬至泰國北部。繁殖於其分布區北部及高山區,越冬南遷及至較低海拔處。為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及中國中部海拔2000~4000米的針葉林及杜鵑林中最常見的鳥之一。
外形描述
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至枕暗橄欖綠褐色有時微沾灰色,中央具不明顯的淡黃色中央冠紋;眉紋淡黃色不很明顯,貫眼紋暗褐色,頰和耳羽灰褐沾黃。背、肩較頭頂色淡,多為橄欖綠色或橄欖綠色沾褐色,腰橄欖黃色形成一明顯的綠黃色腰帶。兩翅褐色或暗褐色,飛羽外翈羽緣黃綠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具橙黃色先端,或中覆羽具較窄的皮黃色先端、大覆羽具較寬的橙色先端,在翅上形成兩道明顯的翼斑。尾羽暗褐色或褐色,最外側3對尾羽大多白色。頦、喉、胸和頸側灰綠黃色,腹和尾下覆羽亮黃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暗黃色,腳褐色或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7克,♀5~7克;體長♂90~114毫米,♀91~118毫米;嘴峰♂8~11毫米,♀8~9毫米;翅♂53~64毫米,♀50~62毫米;尾♂38~50毫米,♀36~41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中,尤以高山針葉林和杜鵑灌叢中較常見。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在樹冠層,也在林下或林緣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整天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很少見到休息。有時加入混合鳥群。
- 叫聲為細聲的「zip」接一快而高的顫音。
- 遷徙:留鳥,部分遷徙。
-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于山地森林中,巢多置於樹枝杈上或樹幹間。巢呈球狀,側面開口。巢材主要為就近採集的枯草、莖葉和纖維,內墊有少許鳥類的羽毛。巢距地高3~5米。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具有細小的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多,有時圍繞鈍端形成一圈或帽狀,卵的大小為15毫米×11毫米。
地理分布
- 原生種分布於克什米爾、中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等喜馬拉雅山地區和緬甸、老撾、泰國、越南等地。
-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陝西南部秦嶺太白山,甘肅西北部天堂寺,青海東部大通山、南部玉樹,四川北部阿壩、松潘、馬爾康、西北部甘孜、德格、西部康定、理塘、爐霍、瀘定、東北部萬源、西南部涼山、會東、中部峨眉、石棉、寶興,雲南西北部貢山、碧江、麗江、中甸、金沙江、西部騰衝、德欽、盈江、潞西、賓川、大理、永德、西南部瀾滄、西盟、中部景東、新平,西藏東部左貢、芒康、南部樟木、澤里、德姆、魯霞山口、拉姆、達卡河谷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註:第559項 橙斑翅柳鶯)
- 種群動態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原產地屬局域常見物種(Baker 1997)。橙斑翅柳鶯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種群數量不豐富。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