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橡實,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uth.或遼東櫟QuercuswutaishanicaMayr的果實。麻櫟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遼東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具有收斂固澀,止血,解毒之功效。用於泄瀉痢疾,便血,痔瘡,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斂,乳腺炎,睾丸炎,面䵟。[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橡實
漢語拼音:Xiànɡ Shí
別名:芋栗、橡栗、棣、皂斗、橡子、櫟子、抒斗、橡斗子、櫟木子、柞子、麻櫪果
性味歸經:味苦、澀,性微溫。歸脾、大腸、腎經
功能:收斂固脫;止血;解毒
主治:泄瀉痢疾;便血;痔血;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乳腺炎;睾丸炎;面(黑干)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橡實
拼音名:Xiànɡ Shí
別名:芧栗、橡栗、(木求)、皂斗、橡子、櫟子、抒斗子、櫟木子、柞子、麻櫪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Quercus acutissima Carr.2.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 1.陸璣《詩疏》:栩,今柞櫟也。徐州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皂,或言皂斗。今京洛及河內言杼斗,或雲橡斗,讀櫟為杼,五方通語也。
- 2.《唐本草》:槲、櫟皆有斗,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
- 3.《本草圖經》:櫟,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不拘時采其皮並實用。
- 4.《本草衍義》:櫟,葉如栗葉,在處有,但堅而不堪充樹,亦木之性也。山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麻櫟或遼東櫟的果實。
採收和儲藏
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連殼斗摘下,曬乾後除去殼斗,再曬至足干,貯放通風乾燥處。
原形態
- 1.落葉喬木,高15-30m,樹皮深灰色,或灰黑色,具不規則深裂;幼枝黃褐色絨毛;後脫落。冬芽圓錐形,灰褐色,鱗片闊卵形、有毛。葉互生,葉柄長2-3cm,有毛;葉革質,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9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具芒狀鋸齒,側脈13-18對,直達齒端,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幼時有黃色短細毛,後脫落,僅脈腋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長6-12cm,為葇荑花序,通常數個集生於新枝下部葉腋,被柔毛,花被通常5列,雄蕊4,稀較多;雌花1-3個集生於新枝葉腋,子房3室,花柱3。殼斗杯狀,包圍堅果的約1/2,小苞片鑽形、反曲,被灰白色絨毛;堅果卵球果或卵狀長圓形,直徑1.5-2cm,高1.7-2.2cm,先端圓形,果臍突起,栗褐色。花期3-5月,果期翌年9-10月。
- 2.本種與麻櫟的區別在於:葉柄長2-5mm;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圓鈍,基部耳形或圓形,邊緣具深波狀圓齒;側脈5-7對;殼斗淺杯狀,小苞片扁平或背部凸起。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於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與針葉林、闊葉林中。
- 2.生於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 1.麻櫟實 堅果卵狀球形至長卵形,長約2cm,直徑1.5-2cm;表面淡褐色,果臍突起。種仁白色。氣微,味淡、微澀。
- 2.遼東櫟實 堅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7-1.9cm,直徑1-1.3cm;果臍略突起。種仁白色。氣微味淡、微澀。
化學成份
麻櫟種子含澱粉50.4%,脂肪油5%-20%。葉含鞣質。花粉含無羈萜酮(friedelin),β-香樹脂酮(β-amyrenone),羽扇烯酮(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阿拉伯聚糖,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有機酸類台枸櫞酸、蘋果酸及氨基酸類。
炮製
《雷公炮炙論》:凡使橡實,去粗皮一重,取橡實蒸,從巳至未出,銼作五片用之。
性味
苦;澀;性微溫
歸經
脾;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
收斂固脫;止血;解毒。主治泄瀉痢疾;便血;痔血;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乳腺炎;睾丸炎;面(黑干)。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適量,炒焦研末調塗。
注意
痢疾初起,有濕熱積滯者忌服。
- 1.《本草經疏》:濕熱作痢者,不宜用。
- 2.《本草匯》:火病人忌之。
各家論述
- 1.《唐本草》: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
- 2.《日華子本草》:澀腸止瀉。
- 3.《本草經疏》:澀精。
- 4.《綱目拾遺》:治胎疝。[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