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木,從魯,魯亦聲。「魯」本義為「魚兒擺尾」。「木」與「魯」聯合起來表示「木製的仿生魚尾」。本義:木製仿生魚尾。因「魯」可以指「魯國」,故「櫓」也可以理解為「魯國的木盾」。[1]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𠀤音魯。《說文》大盾也。《禮·儒行》禮義以為干櫓。 又《玉篇》櫓,城上守御望樓。《釋名》櫓,露也,露上無覆屋也。《後漢·公孫瓚傳》樓櫓千里。一作㯭。 又《韻會》戰陳高巢車亦為櫓。《太公·六韜篇》陷堅陣,敗強敵,武翼大櫓,提翼小櫓。 又進船具。《釋名》船尾曰柂,在旁曰櫓。櫓,膂也,用膂力然後舟行也。《通鑑》呂蒙取荊州,使白衣搖櫓。 又櫓𦊖子,果名。《桂海虞衡志》大如椀,數十房欑聚成毬,食之微甘。

基本信息

部外筆畫:12;總筆畫:16 繁體: 櫓 異體: 樐 艣 艪 五筆:SQGJ 倉頡:DNWA 鄭碼:FRK 筆順編號:12343525 12112511 四角號碼:4796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A79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 一種古代發明的仿生魚尾,安裝在船尾,左右擺動可使舟船像魚兒擺尾那樣前進。安在船邊像魚鰭那樣划動的船槳,古文獻有時也稱為「櫓」。「櫓」字從木從魯,或可據此理解為「魯國的木盾」。為避免混淆,古人又將「櫓」寫作「艪」。

詳細字義

〈名〉 (1) 為避免混淆,古人也將船用仿生魚尾寫作「艪」 (2) 同本義 [big shield] 櫓,大盾也。——《說文》 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傳·襄公十年》 泰山為櫓。——《漢書·司馬相如傳》 禮義以為干櫓。——《禮記·儒行》 流血漂櫓。——漢·賈誼《過秦論

(3) 又如:櫓楯(大盾);櫓子(方言。手槍)

(4) 頂部沒有覆蓋的遠望樓 [watch tower] 修櫓。——《孫子·謀攻》 又令在高壘櫓上明里擊發炮石,暗則掘地穴欲悄然透入城內。——小說《玄門八脈》

(5) 又如:樓櫓(古時軍中用以偵察、防禦或攻城的高台);櫓巢(上古人類的居處。有柴謂櫓,在樹曰巢);櫓棹(櫓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

(6) 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yuloh] 在旁曰櫓。——《釋名》 案,此為轉義。櫓本義指船尾用的仿生魚尾。

(7) 又如:櫓人(船工);櫓聲(搖櫓聲)

(8)百越語言,「櫓」、「魯」、「艪」皆是船之古音。當代我國壯語依然稱呼船為「櫓」音。有學者認為,魯國就是一個尊崇船的國度,並以之為標榜國名。

參考文獻